荣锦路_作者:漫漫行(487)

  不过,天和帝也只是提出了疑问,但是并没有否定这个想法,因为他知道,元嘉会连如此浅显的问题都想不到,就做出这个提议。

  对于天和帝的问题,沈皎确实一早就有考虑,不慌不忙地道:“只是设立学堂,但是对学堂的要求却不需要很高,这些学堂只是教一些最基本的蒙学和四书五经,最重要的是让百姓懂礼义,知廉耻,都说教化百姓,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符合教化的道理了。只有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知法才能守法。”知法和守法永远要在一起,只有知法才能守法,连知道都不知道,又从何守法呢?

  “这样的教导,我想不用什么知识广博的大家,只需要一些秀才便能行。我所建议的学堂,并不是要将它们建成像国子监或者是南方的四大书院一样的学堂。”沈皎解释道。

  “建造这样的学堂是为了让大家从中选拔优秀的学子。”沈皎继续道:“我建议这样的学堂说以村为基础设置,请教书先生的钱由朝廷来拨付,这样百姓便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如此一来,选择让孩子入学的百姓也会便多,能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便会更多。”

  “每个乡县选拔的学子,朝堂可以设置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由朝堂资助一部分的束脩的费用,让这些学子可以更加发奋地学习,贫苦家庭的优秀学子也能够有继续读书的机会,如此一来,相信科举的结果会大有改变。”如今只要是能够读得起书的百姓,即便是再贫苦,也都是衣食无忧的,若是连吃饱饭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解决不了,又怎么会愿意让孩子享有精神上的食粮呢?

  “这个想法朕需要考虑一下。”天和帝沉思道,对于这个政策,如果实施的话,受到阻碍的绝不会是那些教书先生的月给这样的钱财上的问题,这个说实话并没有多少,朝廷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的。推行这个政策所受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世家。

  广建学堂,会使得在读书上又有绝对教育优势的世家逐渐变得优势不在,所以最大的阻碍,绝不是这些银钱问题。建议确实不错,能打破世家的绝对优势,但是受到的阻碍也会很大,危险也很大,所以他需要慎重考虑。

  “另外,我建议在这些学堂中所讲解的东西不应当只设计仁义道德,工事,农事这些都应当有所涉猎。”沈皎看着天和帝继续建议道。

  第293章 农工

  “农事和工事?“天和帝听到沈皎的话后, 疑惑地问道:”如今可没有学堂会讲这个, 要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 可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在学堂这样的地方若是开设农事和工事的学课, 恐怕会引起朝堂不少人的反对?”

  “这个我自是清楚的,但是皇舅舅和我都清楚,虽说是士农工商, 士在农前, 但是国以农为本,若是没有了农事, 百姓连吃都吃不饱, 又哪里来得功夫去养活士呢?”沈皎答道:“所以, 从古至今,历代帝王改革的时候都是将农事的发展列在了重要的地位,商君变法,重农抑商, 便是为了农事能够为天下人所重视。”

  “而如今的大齐,皇舅舅和我也都明白, 只有农事发展,才能推动整个大齐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费尽心思, 多次遣人从海外寻觅良种的原因,皇舅舅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对土芋的种植试验极力赞同吗?”

  “所以,农事的发展是推动大齐强盛的关键。而农事的发展关键又是什么呢?”沈皎抛出问题,也没有让天和帝回答,而是阐述自己的想法:“重光私以为农事发展的关键是在百姓,百姓才是从事农事的主要劳动力,只有要让这些人更多的了解农事,才能种植出更好的产量,培养出更好的良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但是除了要优育的粮种外,好的种植经验也是必需的,这就需要种植经验丰富的人多加传授和宣讲,让百姓能够学习更多的种粮经验,这样,相信农事上应该能够得到较快的发展。”

  沈皎说道这,不由想起之前她和天和帝在谈及土芋后,谈及的关于鼓励农事发展的事情,虽然鼓励的奖励机制已经下达,但是虽然有些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好。

  她回去之后总结了一下原因,她觉得这主要是跟知识的落后,经验上没有得到交流有关,如果农事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农民只知道闷头种地,什么都不知道,只凭自己的经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