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前者不同,后者的名声尤其响亮,不单在民间,便是朝中厌恶僧人的儒臣,对他的恶感也没有那样深。
毕竟智缘上师足迹甚至远至交趾,靠着佛陀加身为护,遍地传教,打探清楚了交趾朝中势力分布与地理情况,回到军中之后,帮着重新修绘了交趾的山水舆图,又给了杨奎不少行军意见。
可以说当年大晋之所以能把交趾压着打,智缘功不可没。
而与相国寺的智缘上师相比,大佛寺这一位智信大和尚就差了一筹,他原本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有一回借着相面之能,说对了好几个男女的婚姻之事,才渐渐声名鹊起。
智信口才不错,又有几分医术,一旦出了头,慢慢就在京城中站住了脚跟,但因没有大功,始终没能得一件紫色袈裟。
柳伯山一门都是儒生,对僧佛之事一惯是拒之门外,柳沐禾在这样的家门中长大,自然也对僧佛敬谢不敏。
然而到了京城之后,她嫁了人,少不得就有些三姑六婆要来往,京城不同蓟县,宗室、贵人甚多,佛道也风靡得很,不单常有人以自家能听某某上师说法为豪,找僧人算命、看病,也是极常见的。
柳沐禾初时还只是敬而远之,后来接触得多了,为了从众,少不得也跟着听两回讲经。
能在京城立足的僧人,哪一个不是有几分本事在,佛法通顺只是基础,有些厉害的还兼会儒学,眼光、进退都是一等一的,柳沐禾见了几回京城有名的大和尚,也渐渐对这一门有了改观,后来头次婚姻不顺,难以排解,二婚又孕事不好,无所寄托,也跟着偶尔拜一拜佛。
两人还在说着智信大和尚的事情,那知客去而复返,单手竖在面前,礼道:“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季清菱与柳沐禾二人便跟着那知客去了一间禅房。
禅房的门没有掩,外头却立着几个仆妇,季清菱一眼望过去,只觉得眼熟。
那知客见状,忙回头道:“不想此刻里头有人,两位旁边稍坐片刻,等里头的檀越问明了,小僧再来通禀。”
一面带着二人往旁边的厢房走。
禅房门未关,窗棂连纸都没有糊,说话声自然无所阻隔,季清菱打旁边行过,靠着内墙,又兼耳目较聪,竟听得里头人隐约对话。
一名女子娇声道:“只求姻缘顺利,子嗣莫要再起波澜。”
有人回了一段话,因声音不大,听不甚轻,只断续得闻:“……婚姻即成,六甲男……诸般称心……”
季清菱不由得转头看了柳沐禾一眼,对方只问道:“怎的了?”
季清菱摇了摇头,报以一笑。
两人在厢房里没坐多久,便被请到了禅房之中。
此时已是未时末,才进得门,季清菱便见房舍当中坐着一个身着袈裟的大和尚,后头站着两个小沙弥。
小沙弥暂且不论,那大和尚却是面皮白净,面貌清秀,乍然一看,竟是分辨不出年龄,说是二十多岁也像,说是三十多岁也像。
他额头方阔,地阁不短不长,两只耳朵看着同绘像上的佛容竟有两分相似,仅仅是坐在那里,也能叫人看出几分佛性来。
想来这便是智信大和尚了。
季清菱跟着柳沐禾上前几步,行过礼,便在和尚对面各寻了方蒲团坐下。
那和尚口中念一声佛,道:“贫僧智信,见过两位女檀越,不知此回有何见教?”
第375章 劝解
智信名声在外,柳沐禾难得得见,自然不会蠢到只问解签,便道:“请上师相一回面,另有签文要解。”
季清菱便转头道:“柳姐姐,我有些事,且走开一回。”
又对着智信行了个礼,一面说,一面站起身来,果然往外头走了。
柳沐禾犹豫了一下,没有拦着。
季清菱带着秋露、秋爽两个丫头回了方才的厢房,秋爽见她只坐回原来的位子上喝茶,并没有半点要紧事情的模样,忍不住唤了一声,又问道:“夫人可是有什么事情要交代。”
季清菱还未说话,秋露已经轻轻拉了拉秋爽的袖子,摇头道:“在外头莫要多言。”
秋爽有些莫名,只好闭了嘴。
季清菱在房间里头喝了两盏茶,才吩咐秋露道:“去问一问,看看柳姐姐的签解完了未曾。”
秋露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