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我这是经历了啥_作者:焱炎火(23)

  为了追求士兵精神上的坚毅,他还敕令全国,全面禁止吸食鸦片,并不准许个人开设任何形式的烟馆!而军中已经成瘾的士兵立马发放抚恤金,剔除出队伍。要知道《南京条约》的签订就是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导火索的,可见,奕謹整顿军务的决心是多么坚定。

  这几条一一实行下来,差不多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虽然中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最终结果是好的,整个大清从上到下,从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如同那田里的麦苗,焕发出了盎然生机。

  不过,这一番整顿对大清来说是好的,对洋人来说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不说别的,就说一个软弱可欺的政权对洋人有多么大的好处。

  首先,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整个政权若都是软弱无能的,洋人大可以再发动几次鸦片战争,逼迫大清签订几个类似《南京条约》这样的不平等条约。

  其次,洋人可以在大清的地界上横行霸道,将大清百姓看成是二等公民,而他们则可以作威作福。

  再次,他们可以将鸦片这种精神成瘾□□倾销到大清,毫不费力的赚取大笔雪花银,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鸦片来削弱大清的战斗力,稳固他们殖民侵略的地位。

  所以对于洋人来说,一个懦弱无能的清政府无疑对他们是最有利的。可是这种有利形势被皇位继任者给打破了,新的皇位继承人不仅快速的解决了内部隐患,而且对他们的鸦片倾销策略迅速采取遏制政策,虽然没有立马撕毁《南京条约》,收回通商口岸,但其作为已经严重影响洋人捞金的速度了。

  地位遭到挑衅,洋人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而且他们自恃坚船利炮,绝对能再一次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故而,由英国政府牵头,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决定再次派出远征军侵华。远征军由舰船和陆军组成,舰船共70艘,陆军士兵7000人,由鸦片战争中的功臣海军中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于黄海渤海湾处迫境。这次的英国远征军规模相较于鸦片战争,不仅舰船多了23艘,而且士兵也多了3000人,另其坚船利炮也有了一些改进,总而言之,相较于鸦片战争,此次英国远征军是抱着必胜的信念来掠夺大清资源的。

  真元二年春,远渡重洋的英国远征军终于抵达黄海渤海外三十英里,并向清政府提交制裁国书,要求清政府恢复鸦片商品买卖自由贸易,另增设青岛、烟台、威海三处作为通商口岸,并对限制鸦片买卖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赔偿金3000万两白银,并将胶州半岛租借给英国人作为定居地。

  英国的制裁国书一到,大清满朝文武俱是震惊。自有文官骂洋人狼子野心欺人太甚的,也有胆小怕事想要息事宁人的,更有武将说到鸦片战争洋人战力不俗的,当然也有武将想要一雪前耻打的那些羊毛卷满地找牙的。文管武将就各自的看法争论不休,整个朝堂仿佛是要炸开了锅一样。

  坐在最上首的奕謹不动声色的观察着底下一众群臣的言行举止,暗暗挑选可造之材可用之人。观察了半天,奕謹略有欣慰,因为他提拔上来的人都坚定的持打一架的态度。

  其实洋人会打上门来这件事奕謹在禁鸦片时就有预料,自然应对之法也是有的。不过看着那几个拿仁义礼智信来拒绝出兵的老学究,奕謹不禁恶意的开口道:“刘爱卿、付爱卿你二人都是我大清栋梁之才,想必对劝说洋人不要逞英雄一定有心得,既如此,朕就派你二人去和洋人谈判,让他们哪来的回哪去吧。”

  奕謹这一开口,虽然语气平和,但其中意思却已明了,主战派自然扬眉吐气,武将则跃跃欲试,想要打的羊毛卷片甲不留。主和派自然低调做人,生怕让奕謹记恨上,荣华富贵就此泡汤。

  而被点名的刘姓、付姓两位大人,则是后悔不已,明知道现在坐在龙椅上的这个跟先帝不同,那是顶顶有主意的,却还要往枪口上撞,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嘛!两位老大人也不管面子不面子,立马转了口风支持和洋人打场硬仗。

  至此,满朝文武不管心里怎么想的,反正在奕謹这里已表示了支持战争的观点,而鸦片战争后续的此次战争也被命名为真元抗鸦片战争。

  第17章

  清政府的强硬态度自然惹恼了英国远征军的最高统帅懿律,原本以为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取得胜利的懿律彻底被惹怒了,他命令远征军全速前进,务必在第二天一早打响战斗,傍晚抢占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