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养成手札_作者:江水明(6)

  中宫大丧,又临近年关,这一年过得注定冷清。

  大人们忙着勾心斗角,倒没觉着有什么,只是小孩们就无聊多了,除夕夜竟连鞭炮也不许放。

  蒋岚数着念着才盼到除夕,就等着放炮仗听个响儿。谁知道遇上这事,戚氏把炮仗都收了起来,她连个边儿也没摸着,不犹郁闷。

  没有了玩的,小孩子畏寒又不肯出门,整日窝在屋里,吃了睡睡了吃,过一个月便胖了好几圈。

  过了年之后,蒋渊把长子蒋岑送到了翰阳书院去念书。

  蒋岑与蒋岚是一对双生子,蒋岚生在头里,是姐姐,却一点没有做姐姐的样子,整天领着蒋岑,爬高上低,摸鱼斗鸟。好不容易熬到了启蒙,蒋渊把这姐弟俩分开,一个留在戚氏身边跟着学规矩,一个送到族学跟着老太爷念书识字。

  不曾想,蒋岑往日里把姐姐淘气的本事学了个九成九,又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里不是逃学就是打架,把教课的老太爷气病了好几场,蒋渊也就不好意思再把儿子送去了,于是和妻子一商量,决定把他送到翰阳书院去。

  翰阳书院传世二百余年,是前朝京城大族戚氏出资开办,由于学风端正,享誉一时。后来新朝建立,太.祖皇帝有意扶持三江书院,在三江书院出了个状元之后,亲自题匾赐名“天下第一书院”。

  至此之后,翰阳书院便渐渐被三江书院压制,逐渐没落了,直到当朝太傅戚圳接手之后,翰阳书院破除陈旧,致力革新,倒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求学。

  戚圳就是戚氏的生父。

  知道蒋岑要去翰阳书院的消息后,蒋岚也吵闹着要跟去。戚氏自然不肯,拿着鸡毛掸子狠狠把她修理了一顿,这才把人按住。

  不过蒋岚实在是太调皮了,蒋岑不在家,她转身去逗二弟弟蒋崇。

  蒋崇是蒋渊和戚氏的小儿子,才八个月大。

  往日蒋岑在家时,对上蒋岚还有几分还手的余地,如今八个月大的娃娃,只能被蒋岚每天欺负得泪眼汪汪的。

  蒋渊实在看不下去,而戚氏又要操持家务,腾不出那么多精力来,索性也直接打包把这小祖宗送到了翰阳书院,交给了戚太傅。

  此举正合蒋岚的心意,但是戚氏却十二分的不放心。

  临出门前,她看着头上梳了两个小鬏鬏,被打扮成男娃娃模样的蒋岚,忧心重重,“这样不太好吧。书院里面都是认真读书,将来要考功名的学生,把她送去不是添乱嘛!再说了,她一个姑娘家混在一群男孩子堆里,算什么回事,要让人知道了,可丢人丢大了。”

  蒋渊嘿嘿一笑,“瞎说什么呢!我姑娘好好在家呆着,我送我侄子过去念书,怎么了?”他捏了捏闺女头上的鬏鬏,笑眯眯问道,“闺女,到了书院,有人问你名字你应该怎么说?”

  蒋岚:“我叫蒋峥,是云麾将军蒋池之子。”

  “哎,对了!好闺女!”

  戚氏一脸无可救药的表情看着他,“蒋渊,你怎么老干这种缺德事儿啊!你不怕二弟知道了找你麻烦?”

  “怕什么!二弟一家在西北戍边,回来还早着呢。再说了,”蒋渊压低声音没让蒋岚听,“陛下把三殿下送过去念书了,是岳父大人手把手教的。现下他们都是孩子,可总是要长大的,趁着还没到避嫌的时候,多相处一下总归没错。”

  第3章

  本朝皇帝治学,讲究“家有弦诵之声,人有青云之志”,因而举国上下闻风而动,建了大大小小无数书院。在京城,以翰阳、三江两座书院为主。

  翰阳书院,建在城东迎霞山旁。自戚太傅接手以来大刀阔斧进行革新,将宗学、武学、社学通通纳入书院。久而久之,也成了书院的一个特色。

  宗学原本是为供养皇室子弟读书所创建的,后来,官学式微,宗学也逐渐凋零,直至戚太傅把宗学收入书院体系,才勉勉强强将这一支给救了回来。

  翰阳书院里的宗学并没有太严苛的限制,王公贵族家的孩子也可以送进来,以十五岁作为分水岭,年幼的送去小学教事,年长的则送去大学教理。

  戚太傅原是为准备下场科举的举子们授课,由于年后太子入宗学读书,他不敢怠慢,便去宗学那里教一帮孩子。

  蒋渊带着一双儿女抵达书院的时候之后,先去拜见了戚太傅。

  老人家今年五十有四,个头不高,头发已经白了大半,身子骨却很硬朗。他很喜欢蒋家的一双儿女,见到这姐弟二人,脸上便已有了七分笑容,眼尾的皱纹愈发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