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皇后娘娘打算如何解决坤宁宫的空间划分问题,眼见着年关将至,皇帝陛下接到了一个说不上是好还是坏的消息——安陆府称,兴王府已经修缮完毕,随时可等候兴王殿下并兴王妃入住。
他招来朱祐杬,将这个消息告诉他。朱祐杬想了想,道:“既如此,等到开春运河化冻之后,我便前往安陆就藩罢。”他倒是希望能在京中留得越久越好,可怎么也耐不住有人一直在他耳边催着,催得他早就完全麻木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更
缓一缓再第三更,么么哒
第358章 又是一载
朱祐杬的决定, 朱祐樘并不赞同。原因无他, 而是他的王妃刘氏如今身怀有孕。朱祐杬见他眉头微皱, 也知道一贯温柔的兄长正在顾虑甚么,苦笑道:“皇兄,刘氏腹中的孩子眼下尚不足五个月,应当无妨。”
朱祐樘摇了摇首:“便是你二月末启程, 也至少须得两三个月才能赶到安陆府。到得那时候,这孩子也该生下来了。你回去好生想想, 与刘氏好好商量商量, 可千万别拿她与孩子冒险, 不值当。”
朱祐杬应声回了诸王馆, 朱祐樘晚上便与张清皎提起了此事。张清皎闻言, 蹙起眉来:“若是孩子生在安陆府倒还好,如果生在路上,刘氏和孩子如何能得到妥善的照顾呢?兴王想得也太简单了些, 无论如何都该为妻儿多考虑些才是。”
朱祐樘伏在她腹上,感受着里头小家伙的动静:“照我说,不如等到刘氏生下孩子后,再确定启程的日子也不迟。不过,孩子太小了些也不适合外出,至少须得半岁以上才能带着出远门。”若是真能考虑万全, 朱祐杬或许得等到后年开春方能就藩之国。对此,他倒是乐见其成,只是某些人却未必会愿意罢。
帝后夫妇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邵太妃, 又默契地将她放置在了一旁。张清皎道:“一切皆由他们二人决定,我们也不好苦劝他们留下来。眼下能为他们做的,便是仔细给他们挑选侍医陪同,日后好生照顾刘氏和孩子。”
目前,尚医局仍然只得两位尚医,分别是专属周太皇太后的陆尚医、专属王太后的茹尚医。宫医名额已经满了,有擅长妇人科与小儿科的谈允贤、擅长儿科的方女医,以及擅长妇人科的李女医、刘女医,擅长产术的李婆婆。此外,经过数年的修习,从二十位医女中亦有十人脱颖而出得封侍医,如今医术已经越见精湛了。
张清皎权衡了一段时日,询问过李婆婆的意愿后,便打算届时让她领着一位侍医与两位医女跟着兴王妃前往安陆府。等到一年后,确认刘氏与孩子都安然无恙,李婆婆再带着侍医回宫,留着医女贴身照料刘氏。
朱祐樘原本并不同意,毕竟李婆婆才是宫中产术的第一人。若没有李婆婆坐镇,他怎么都无法放心。张清皎闻言嗔道:“兴王他们启程的时候,咱们的闺女早便出世了,我也出了月子,碍不着的。”
这一头,帝后两人正在为朱祐杬和刘氏做打算;另一头,朱祐杬与刘氏商议过后,迟疑了几日,仍是将此事告诉了邵太妃。果然,邵太妃听说王府修缮好了,喜出望外:“原以为修缮一座宅邸,顶多不过是两三个月的事罢了,想不到竟是费了这许多功夫。我的儿,为娘总算等到这一日了。”
她问旁边的朱祐棆:“从京城到安陆府,须得多久?”
朱祐棆仔细算了算,不着痕迹地瞥了瞥朱祐杬与刘氏,答道:“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四五个月。不过,藩王之国总须得带上仪仗与护卫,一路行来怎么也不会短于两个月才是。”他近来几乎已经取代了朱祐杬曾经的地位,成为陪伴母亲最久的儿子。对于母亲的信赖,他非但不觉得疲惫不堪,反倒是心中藏着窃喜。因着他是母亲的次子,此前所受到的关爱一直不如兄长与幼弟,如今好不容易成为了母亲的依靠,他怎么能不高兴呢?
邵太妃盘算了片刻,对朱祐杬道:“我的儿,那咱们便在京城里好好地过个年。年后也别苦等到开春,只要天候转暖些,你就带着刘氏乘车前往安陆府罢。轻车简从,必定能早些赶到安陆府,亦不会耽误刘氏生下孩子。”
虽说朱祐杬的心早就冷了,闻言也不由得抬起首望向她:“母亲,刘氏身子重,受不得颠簸。乘车走陆路太辛苦,不如走水路来得稳当。儿子想过了,只需顺运河而下,转入长江再换到汉江即可。”安陆府位于汉江中游,若走运河,从头到尾都顺顺当当,刘氏和孩子多少也会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