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毛的一生_作者:清潭水(131)

  王夫子之前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子,今年都已经四十二岁了。他并不像梁夫子读过那么多年的书,小时候也就在这个私塾里读了两年。他读私塾那会儿先生就是之前的王老夫子,他的亲小叔。凭良心说,王夫子觉得自家小叔那会儿教得可真是不行,要不是他自己脑袋瓜子聪明,估计就和庄里大多数人一样,大帐都算不过来。他这个先生虽说是他小叔帮忙举荐,但也是他自己考得的。他心里觉得自家小叔耽误了许多孩子,包括他自己。哎,那会儿家里要是有银钱送他去镇上读书的话,王夫子觉得自己或许能考个举人回来。现在,他做了夫子,他并不想走他小叔的老路,他想好好的用心去教,或许以后还能教出个举人什么的。

  王夫子后面又叫了几个孩子,可回答的都吭吭哧哧,数稍微大点,还能答错。王夫子这才意识到,原来并不是自己教的好啊,而是杨大毛那孩子学的好。他倒是有些好奇,这孩子怎么就比别人学的好呢?莫不是和自己一样有个聪明的脑袋瓜子?于是他又点了大毛的名,“杨大毛,下学别走,我有事要问你”。

  等到下学,大毛让文静经过她家的时候,上去告诉李杏儿一声,就说她稍微晚点回去。大毛说完,就跟着王夫子去了夫子们的那间屋子。这私塾其实不过是个简单的农家院子,里面三间屋子连在一起。最东边这间就是夫子们没事呆的屋子。

  这屋子摆设十分简单,中间一条长长的桌子,两头放了些书本、纸笔。桌子中间的边上放了两把椅子,大毛估计这就是两位夫子的座位了。

  王夫子把两张椅子拉开,和大毛一人坐了一张。

  “杨大毛,你这算学学的很不错。是跟着家里人学的?”。

  “不是的夫子,就是这两天刚学的”。大毛撒了个谎。

  “哦?那你学的怎么比别的孩子快那么多呢?”。

  “夫子,您课上讲得太多,我没记住。回去后我自己拿着棍棒瞎比划,倒是比划出些们道来”。

  “什么门道?”,王夫子十分感兴趣。

  大毛从书包里掏出一大把的小棍子,这棍子是大毛自己做的。她昨天回去从锅门口挑了二十根蒿子,用家里铡猪草的铡刀,铡了手掌长的一截。做成了这二十根整齐匀称的小棍子。

  “夫子你看,这二加二往一起一摆,我不就知道是四了吗。难点的,五加六摆在一块,我数一数就知道是十一了。您之前说五加六得十一,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硬记也记不住。现在我用棍子摆一摆就知道了。你课堂上问我的时候,我都在脑袋里摆了摆”。

  “那你在脑袋里摆的还挺快的”。王夫子真心的夸了大毛一句。

  “杨大毛,你这棍子先借我一晚,明天我再还你”。王夫子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些教算学的捷径。

  “夫子,这个送给您好了。我回去再做些,简单的很”。

  王夫子也没和她客气,收了这棍子,放大毛回去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杨二柱和大毛商量了一件事。

  “大毛啊,山上的奶枣子熟了,我给你写个请休的条子,你明日同我们一块敲枣子去吧”。

  “明日?再等两天行不行?再有两天学里就放假了”。大毛觉得自个儿这两天刚在两位夫子面前树立了点好学生的形象,突然为这点小事请假,怕是不好。

  “等也能等,我就怕被别人敲了。今年枣子长得好,那几棵树可是能卖不少钱呢。去年庄子里就有人向我打听这枣子哪里敲的。我虽然没告诉他们,怕是他们自己也要去山上找找的”。

  “那咱们可不能等,明天就去敲回来”。李杏儿可不愿冒这个险。

  大毛很有些犹豫,这假到底是请还是不请?她心里是极想跟着一块敲枣子去的,多有意思啊。且于她而言,少去这么一天两天也不会跟不上进度。她在心里挣扎了下,到底没请这个假。

  “爹,我不去了,我明天还是去私塾。等学里休息的时候,你带我一起收枣子去吧”。大毛想着这多少能弥补些敲枣子的乐趣。

  杨二柱本就是想带着大毛去玩的,她愿不愿去,杨二柱都随她。

  第二天天还没亮,一家四口就都起来了。李杏儿昨晚就蒸了许多花卷和馒头,今天烧点米粥,上面溜几个花卷,早饭就有了。菜还是花生酱,昨晚的花生酱。李杏儿在粥里煮了四个鸡蛋,一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