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算是醒了,若是再不醒,我都不知如何应付每日的使臣。”
刚刚清醒过来的北豫脑中还有些空白,骤然看到暄景函一时还有些反应不过,待想起他晕倒之前的场景,心中苦涩的像是要溢出来一般,听着暄景函明显打趣的话,极勉强的在唇角勾起一抹笑:
“小叔,你怎会来此的?”
暄景函却是眼睛一瞪,手中的折扇点了点北豫的额头:“得了,你还是别笑了,比哭还难看,我去给你取些吃的来。”
打开房门,意料之中的看见暄景郅立在窗下,手中还端着一碗白粥几碟小菜。唇角一抽,暄景函眼神向门内一荡,意味分明,暄景郅面无表情的将手中的托盘交给暄景函,在窗边望了望屋内俯卧的人,最终,也只是转身离去。
暄景函轻轻摇头,望着哥哥的背影,最终也只能长叹,总是这个样子......
细绵的小雨一串串打落在房上的竹节瓦片,然后再顺着凹槽不断流下,落在地面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颇是细密的雨帘落得不疾不徐,雨水落地碰触之间的轻柔声音,竟有些安神的味道。
窗外的丛丛新竹松柏被这绵柔的雨水洗礼的更是亮绿出尘,山中多植被,这几日连绵的阴雨便使得周遭升起一层挥而不去的薄雾,玉泉院中本就是香雾缭绕,颇有些江南之风的白墙青瓦便更是如幻如月,就活脱脱便是戏词中:“雾中蓬莱神仙境”中的场景。
其实地处西北的咸阳城很难见到如斯样子,初夏的雨水,总不同于盛夏的雷震骤雨,小家碧玉般的浅尝辄止,无声的滋润着这块龙脉之上的土地。
将养了数日,北豫的伤已好了不少,该结痂的结痂,该愈合的愈合,每日早晚一次的准时上药更是将伤口愈合的速度提到格外喜人的程度。
只是到底大病一场,高烧两日,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每日里的饮食虽都是格外悉心搭配的药膳食材。但到底是带着伤养病,几日过去,北豫脸上依旧没有一丝红润,苍白羸弱的面庞只靠在那,便能让暄景函蹙着双眉埋怨。
这些日子,暄景郅一次也没有来看过北豫,井然有序的处理朝中每日按时送来的奏疏,淡然如斯,毫不关心的样子仿佛那两日不眠不休,寸步不离照顾北豫得人不是他一样。只是,暄景函却是早已心知,每夜他房中的烛火,从未在子时之前灭过。
“再让您替我端几次吃食,只怕我要折寿不少。”本靠着软枕打量着窗外的雨帘的北豫,听见动静迫不及待回头,见是暄景函进来,眸中的期待顿时黯淡下去,隐去眼底的失望,还是向暄景函笑道。
“呵......有闲情在此说嘴,看来是真的好了。”捕捉到北豫眼中的神色变化,暄景函心下了然,也不点破,亦是勾着浅笑与北豫打趣。
自儿时起,每每见到北豫,暄景函总是打着马虎与北豫谈天说地的笑闹,暄景郅倒也是乐意自己弟弟与徒弟去天南海北的胡扯,没有北豫应该学的帝王权术,没有绕口难懂的经史子集。心底最畅快的直抒胸臆,于他们来说,却是最求而不得的轻松自在。
暄景函,是暄景郅一母同胞的亲弟,暄氏二公子,亦是面向天下人的暄氏家主。说起来,暄家的家主向来是有嫡系一脉的长子继承,偏偏到了这一辈,大公子暄景郅入仕,本也不冲突,倒是暄景郅在他加冠成年之时通晓天下,于是,暄景函这个嫡幼子便承了家主一位。
不过,这位暄家的二公子完全不同于大公子,平日里尽做些饮酒赏雨,作词写诗的风雅事,与其兄长相像的容貌,又多添几分平易近人,想当年也是许多闺阁小姐提起名字便能脸红的人。
两人相对而坐在窗下的桌边,诸如油盐炒豆芽儿等的几碟精致小菜,配上碧粳粥,再搭上四碟儿样式不一、口感各品的点心,也是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一餐饭吃了许久,终于在北豫第三次望着窗外失神之时被暄景函唤回神游的心思。
“想什么呢?”
北豫缓缓一笑,却是平白添了几分若有似无的哀伤与遥远,眼神不由自主的便漫过了重重雨帘,没有焦点,平静的开口:
“若是人永远也长不大多好,年幼时,总是盼着长大,盼着懂事。总想着,长大,定是顶有趣的,可以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可有些东西,大抵是会变的,你瞧,这院落,像极了那时的济贤观,那时候,即便是几下戒尺,师父也会陪着我闲看花落......物是人非,大约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