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变得生疏的谭墨谭玠父子,两人对谭璇明显热络许多。尤其田文瑄,若不是谭墨在场估计会像每次久别重逢一样,勾着其肩膀说个没完没了。
一别三年相视而笑后,田文瑄率先道:“何时到的?也不提前吱一声,去阳江的船并不是日日有……表哥在牧地可真是如鱼得水,连伯父时不时都要夸赞你一番……”
谭璇觑眼口若悬河的田文瑄,深觉方才肯定是错觉,怎会认为他变得深沉成熟了呢。
一旁陪着谭墨父子寒暄的田文舸侧头瞟眼满血复活的堂弟,心底又无奈又好笑,自从祖父离世后还是头一次见堂弟话语这般多。
而此时的谭玠自然体会他与弟弟们因身份差距所产生的隔阂。
一股酸涩从心口汩汩而出流向四肢百骸使每个毛孔都浸染上酸意,面上强装笑意应付,心里却自我怀疑放弃科举的做法是否正确。
与谭玠矛盾的心绪完全不同,儿子和田家人关系处的愈融洽他越高兴,自己在仕途上不能为儿子使上半分力气,关键时刻得仰仗岳家人。
“是不是很艳羡?”谭璇淡淡而笑,挑挑眉头打趣道,这种久别重逢欣喜放松的感觉真好。
第131章
“可不羡慕嘛,弄得我都想向朝廷请求下地方了!”田文瑄表情认真道。
“下地方也不容易, 哪有明面上那么简单, 你是没瞧见我着难的时候。”
谭璇知晓表弟一直想下地方历练,田昀和嫌其没有从政经验没同意也不知现在是否松口, 反正哪条路均存在利弊。
“唉,现在说这个太早, 还不晓得何时起复呢,指不定到时皇上直接指派我做县令去。”
说罢,田文瑄暗说真若如此正合心意,下地方上多自在啊, 在京都时时刻刻都得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实在太累。
为平衡朝中势力, 大伯父和二堂哥身居要职,那自己和大堂哥不可能担任实职,这也是其愿意下地方的一个原因。
谭璇觉得表弟说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大舅回乡守制三年,期间可以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往大了说改换帝王, 往小处论朝堂势力重新洗牌。
田氏退出权利中心, 田昀和身在平江而且手中没权力,对于儿子侄子起复之事鞭长莫及, 万一被不怀好意的政敌绊一脚……
“你别想太多, 无论在哪个地方为官各有各的好,再坏能有我当初被贬时惨吗?”谭璇拍拍表弟膀子, 笑着宽慰道。
别看田文瑄表现得一副完全不在意模样,可谭璇清楚对方心里铁定在焦灼着,大家又不是归隐山林的隐士丝毫不在意名利场。
“哈哈……阿璇你可不惨,清河郡地理位置特殊已在朝廷那里挂上号了,不然工部怎会亲自督促建塘围田一事。”
两人的话语入了田文舸耳中忍不住插言。
当初表弟被贬至位置偏远的清河县看似情况十分糟糕,但碰上了朝廷扶持政策非常容易出政绩,父亲那时清楚这一点,所以没有凭借人脉为其求情。
谭璇听说连朝廷都对清河郡青睐有加,想起六部下达的一系列政令立时恍然大悟,心头随即生出个猜想,难不成皇帝打算把清河郡恢复成前朝的通商阜口?
心情欢畅的田文瑄问过谭璇的境况后,很是贴心地聊起谭杭和明晔的大致情况。
同样受谭璃连累的谭杭依然在大理寺任职一年前升了职,为躲避夺嫡斗争的明晔本想一直呆在翰林院,结果没能如愿如今在户部担任主事。
几人准备先给田老太太请了安再到田昀和住处,没成想田昀和与弟弟田昀祥陪着老太太在厅堂里等他们。
三年前路经平江,时间匆忙谭璇没来得及拜望外祖外祖父,迄今为止十年没来田府。
田老太太布满皱纹斑点的枯手紧紧拽住外孙子涕泪不止,眼眶发红的儿媳孙媳忙上前宽慰。
……
谭璇在府中的小祠堂给田老太爷进完香后便随田昀和田文舸等一起到书房谈事。
“两年前大江江堤垮塌,整个江城府都遭了洪害,江城不同与闽府,到了阳江好好做。”
两年前江城遭洪灾?谭璇默算了时间,心道难怪清河县上游水量那么大,原来是大江决堤了。
闽府当然没法和江城相比,素有九州通衢千湖之府美名的江城不但水路交通积极便利,而且是华朝粮食重要产地。
大江横跨整个华朝,支流甚多,浇灌土地面积极广,一旦发生洪灾后果不堪设想。念此,顿觉肩上担子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