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改口道:“娘刚才跟我说宅子已收拾妥帖,咱们几年里头才回来一次住不几日,哪有什么琐事要办,不如让依夏和山竹一起去阳江。”
有依夏在跟前帮明锦看着,她应该不会胡思乱想了。
谭璇的提议正和明锦当初的想法一致,初到新地方大事小事势必多如牛毛,有依夏跟去自己放心。平江好歹有公婆娘家人呢,最不济还有明家祖宅呢。
可婆婆那边……如违拗其安排,明锦一时有点踟蹰,“娘那里……”
谭璇上前揽住秀眉微皱的妻子,笑道:“娘那里由我去说,放心吧,为夫办事你还不相信?”
面上信心十足,但可以预见性地又要挨老娘一顿数落了,谁让丈夫是婆媳之间的润滑剂呢。
“嗯,自是信的!”依靠在谭璇怀中的明锦没抬头便可想象出丈夫挑眉痞痞的模样,莞尔浅笑迎着烛火的眸子波光潋滟。
中途不想来回转船,可打听船次的小厮说去往阳江的船再过两日才有,谭璇算算时间,觉得倒船反而耽误行程,决定两日后再前往阳江。
第132章
夕阳西下,整个平江府笼罩在万丛霞光之中。
河道两岸垂柳随风摆动, 大树下纳凉的百姓渐渐增多, 沉寂一白日的巷道变得喧嚣起来。
“想不想去河对面?走,阿爹带你吃炙肉。”谭璇拍拍垂头不语的十六。
十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终是忍不住喷香烤肉的诱惑点点头。
“在族学好好读书,阿爹若有时间一定回来看你。曾祖身子不好, 不可惹他老人家生气……”谭璇捏了下儿子木木的小脸,一想到明日就要离开妻儿心头同样不舍。
十六在知道今后要和爹娘分开独自留在老家后闹起情绪,为使其近快调整过来,这两日谭璇亲自接送儿子去族学。
“阿爹, 将来弟弟也要在老家读书吗?”
“是哦,不但弟弟, 以前你舅舅表舅同你现在一样离开爹娘在老家读书。有次被我碰到你舅舅在哭鼻子……”
“儿子才不会哭鼻子呢!”
“好,咱们的十六最争气!”
……
从平江府到运河埠口需一个时辰,大热的天谭璇没同意田氏明锦等跟到河边送行,直接在府门前做别众人去阳江赴任。
两地之间地势平坦一路顺风顺水,途中没受什么颠簸之罪, 第四日午后就到达了江城府。
大江江水滔滔波澜壮阔, 江堤远高于水面, 上面堆放着装满土砾的粗麻袋。时值夏收秋播之季征夫们回家忙农事了暂停工事。
阳江县地处江城西南,直属江城府, 谭璇先到府衙办好相关手续才赶往阳江。因大江重要支流汉江穿过其辖区且江道水运发达遍及船只, 故乘船十分便利。
“还是阳江好些,夫人和小少爷不用再受那么多苦了。”山竹跟随谭璇站在甲板上观览两岸风景, 想起江城府的繁华笑眯眯地说。
诸事办妥,此刻谭璇心情也极为畅快,赞同地点点头抬头望着西下的太阳,方才船家说落山前能到达阳江县埠口,回想大舅告诉自己牧地的相关情况,心头忍不住再次规划阳江的发展。
五月底的天昼长夜短,抵达目的地时,太阳看看钻进被晚霞淹没的地平线中。
微风徐徐,暮色未至,农人趁凉快加紧速度在农田中忙活,汉江两岸良田万顷,原本青黄的稻浪被晚霞浸上金色,天地相接。
谭璇被眼前的田园之景感染,看看天色估摸县衙属官已散值即便抓紧时间也来不及和他们碰面,于是遣人先去县衙向衙役打声招呼,自己则弃车步行在县郊官道上。
“老伯,今年的庄稼看着可不赖呀,估摸一亩地能打几石粮?”
稻收前几日农户会在田头腾出片空地整夯稻场用来摔稻舂米,谭璇就近走到一户人家的田头未语先笑,朗声打招呼。
身穿短褐单衣袖子挽至胳膊肘的老汉仰头看见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在跟自己打招呼,因其样貌俊朗又是书生模样装扮印象不错,笑呵呵地回道:
“六七石是有的,前两年遭了大难,官家免去一年田赋日子好过不少,连粮店的粮价都降下去了。”
提起庄稼,老汉黑红面堂上的笑意愈发灿烂,丢下镰刀坐在田头高垅上,同谭璇谈起家常。
谭璇没有丝毫嫌弃地蹲在潮湿的土堆上。水田里的水虽已干涸,但临近梅雨时节气候比湿热。
亩产六七石粮食的土地为水灌良田,相比清河县阳江自然条件要好很多,出那么多粮食不算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