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小村女_作者:红小酥(1005)

  炕上早已经摆开两个特大号的面板子,每一只都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钟玉琴和小秋娘俩合作,把发好的面从盆子里揪出来,裹上干面粉揉搓至不沾手,之后不断加面粉不断揉,这活儿最吃力气,自然交给炕下边的三个青壮劳力。等三个青壮把面粉揉至触手硬实却有弹性,面质细腻柔滑,表面光洁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再次交给女人们。

  钟玉琴有做点心的功底,又蒸了几十年的馒头,这一套繁琐的工序对她来说早已经驾轻就熟。就见她接过成河手上的面团过来,笑呵呵地夸一句:“大河这孩子实诚,这面团揉得细软,这样的面蒸出来的馒头哪能不好吃呐!”

  边说着话,手底下动作却不懈怠,利落地把圆滚滚的一团面搓成一根粗粗的长条,然后用手从长面条上揪下一团团面,就是揉馒头的剂子。小秋在另一个板子上复制着钟玉琴的动作,只不过她手底下不够娴熟,不会用手揪剂子,而是用刀切的。剂子弄好,乔西、吴奶奶、乃至刘芳芳、小夏小冬成贵都齐上阵,大手小手一起开工,一人一团面积子,揉搓、团弄,最后变成一个个半圆形的白面大馒头。

  鲁北地区的馒头个头没有胶东那么夸张,钟玉琴揪的面团差不多都在一斤左右,小秋切的面团大小不太均匀,略有大小,却也在一斤左右……哈哈,不过就是左右的多一些。

  正正经经的大馒头蒸上大半上午,人们都累了,剩下的就变成了欢乐的面塑时光。

  吴奶奶是南方人,小时候没学过蒸馒头,大了参加工作,也没机会再学,所以,虽然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但仍旧不会蒸馒头。她之前帮忙也是揉揉面团,最后团弄整形的技术活儿只能交给钟玉琴或小秋。如今做面塑,基本上就只有小秋还能搭把手,剩下的都只能围观了。

  就见钟玉琴取一块揉好的面团,在手中三搓两搓,面团变长变圆,几乎一眨眼功夫,就变成了一只趴卧的小花猫。小夏小冬早早帮忙准备好绿豆、黑芝麻和剪刀、梳子这些工具,小花猫的眼睛用绿豆,大大的圆溜溜的。小刺猬的眼睛用黑芝麻,小小的透着机灵,小青蛙的用黑豆,大大的鼓鼓的,至于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生肖,更是不可或缺,小老鼠胖滚滚,小牛犊憨实可爱,小龙有角,小蛇无足……一字儿排开,一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不知不觉,揉面蒸馒头的疲惫就散去了,之前揉好的大白馒头也饧发好了,大锅里填满水,上笼屉,馒头入笼,旺火开蒸,腾腾热气高涨到屋顶,再过一刻钟,大白馒头和各种各样的面花面塑就可以出锅了。

  第七百八十六章

  二十七上午蒸馒头,宋胜书带着宋秀莲也将兆丰园那边彻底安排妥当,给辛苦几个月的员工们发了过年红包,然后就关张过年,一直到正月初八才开始营业。

  吃过午饭,王利民和宋秀莲先回了家。许久未在家里居住,要回去过年,他们先回家打扫卫生,也要生火暖房子烧炕。

  小秋几个下午继续和几个老人一起动手准备过年的吃的用的。

  宋胜书与人约好了,这天屠户给送了一头羊和一扇猪肉过来,并猪头一个,猪下水羊下水、猪蹄猪尾巴若干。

  猪下水和羊下水都是清洗过的,宋胜书怕不干净,又用大盆清洗。先用粗盐揉搓一遍,再用面粉揉一遍,猪内脏的血腥、猪肚猪肠的腥臭味道就祛除的很干净了。

  煮肉油腻,不能用房间内的灶头,而是把伙房的两口大灶生了火,一口大锅里煮了猪下水,另一口大锅煮的就是羊下水,木柴在灶膛里烧得噼里啪啦作响,热气蒸腾中,一阵阵肉香渐渐逸散出来,并很快弥漫了整个院子,又一路飘散到院子外边去。

  天色将黑未黑的时候,肖延平和赵刚带着人来了一趟,送了一大篓子鲜活的螃蟹、一大桶鲜活的梭鱼,并小磨香油、上等精粉、粳米等年货过来。

  吴爷爷笑:“你们这是干什么?”

  肖延平和吴爷爷不熟悉,赵刚当初跟着吴海港却没少往吴家去,与二老混得也熟悉,当即笑嘻嘻道:“螃蟹和梭鱼是我们兄弟个人掏的腰包,是孝敬您二老的。米面这些则是县委县府慰问老干部的年货,宋叔老两口和郑叔三个人的。”

  旁观的郑秋实挑着眉毛笑道:“我人都走了,还有我的呢?”

  肖延平这回接话道:“您老在咱们县里服务了十数载,为咱们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然不能少了您的一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