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立刻给他们回了信,在信中就说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请吴戈秦戎在京里尽量找一找高考复习资料,抓紧时间寄过来。
这也是在吴戈和秦戎走了之后,小秋才后知后觉想起来的。已经是77年八月,很快就会下通知恢复高考了。恢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高考不是夏天,而是安排在了年底,各地考试时间并不统一,大概在十一月中到十二月底。小秋记得很清楚,S省的77年高考是12月10号。
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恢复,让无望了太久的人突然看到了希望,于是大量的人,工人农民知青,结了婚的生了孩子的,各式各样,一起涌进了这一年的高考考场。小秋曾经看过后来的统计数据,这一年全国报考人数是570万,各大专院校录取的总人数却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只有291!单看数据,简直令人绝望!
不过,这个录取比例看起来很吓人,但仔细分析一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其实这一届高考说容易,也是真容易。
十一年高考的中断,不仅仅是高校停课,有一段时间,中学甚至小学也停了课。又因为高考无望,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严重缺乏,别说系统学习了,就是自己看书的机会都不多。所以,这一届参加高考的考生水平普遍不高,事后据说各个考场都不乏交白卷的学生。甚至,还有人因为考题不会,直接在考场上睡着了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小舅舅和小姨一直没放下学习不说,自从小秋重生回来,就一直没停止变着法子地督促两个人学习。就小秋对小舅舅和小姨的了解,他们两个如今的水平去参加这一届高考,绝对能被录取。
即便如此相信小舅和小姨,在没参加高考,没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小秋还是不敢又丝毫的大意。她在信中再三地叮嘱了吴戈秦戎一番,一定一定多找高考复习资料,参考书、习题集,统统都要。
为了让这封信尽快到吴戈和秦戎手里,避免意外的信件丢失,小秋还特意跑了一趟邮电所,花两毛钱给信挂了个号。
这封信寄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十二号,自从信寄出去,小秋就日日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算着那封信该到了京里了,吴戈和秦戎改看到了,再给他们一个搜罗复习材料高考资料的时间,再加上材料邮寄过来的时间,怎么也得九月份了。
各大专院校是在八月到九月陆续作出决定恢复招生的。那么,即便是小秋所在的偏远小县,到九月份,也该有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了……到时候,小秋拿着高考资料给小舅小姨也就不会招人怀疑了。当然,吴戈秦戎的关系、和京里来的,这两个前提,也是这些资料来路的最好注释。
而在辅导资料到来之前,小秋也没干等着。宋秀菊和宋秀程发现,他们的外甥女小秋突然进步神速起来,廖辰走之前,小秋就开始学习初中课程了,但还只是刚学到初二的课程。可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她每天要完成郑秋实那么大量的学习任务,之后还飞快地学完了初二初三课程,然后开始学习高中课程了。
宋秀菊当初上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也搁下几年了。要给小秋授课,自然要自己先复习起来。宋秀程的学习成绩更好一些,特别是数理化很好,相对的,宋秀菊稍稍有点儿偏文科。于是,宋秀程就拿了小秋不知从哪里淘换来的高中课本,复习加备课,每个周六下午回家,利用周六晚上和周日一天给小秋讲课。
而就在这时候,宋秀程带了个消息回来,魏大勇和刘俊红判了刑,魏大勇判了无期,刘俊红则判了二十年。
这个消息来得多少有那么点儿突然,然后就是小秋暗暗感叹了一声,这个时候量刑还是比较重的,然后就把这两个人连同这件事,一起丢到脑后去了。
第二百零一章
8月27号,公社中学开学,也是初一新生报道的日子。
提前两天,小秋回了一趟家,在家里陪了陪爹娘弟妹,把自己用惯的枕巾床单之类洗了洗,然后又跟着王利民送鸡蛋的骡车回了公社。与她一起的还有开学的二哥成江。
小秋姥爷姥姥早就跟她说好了,开了学小秋仍旧住在姥姥家,不用住校。之前,成江刚考上初中的时候,小秋姥姥钟玉琴也提过让成江住在自家,可大伯娘魏红梅考虑自家半大小子吃得太多,即便送粮食过去,还有菜啊什么的,太耗费了,就把成江安排在了卫生院郑秋实的宿舍里住,吃的则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