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过了院子和堂屋,成海已经对小秋住的环境很满意了,及至再看到厨房中一应锅灶锅碗俱全,四下里收拾的利落干净不说,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得出是天天开伙。再一仔细打量,灶台一旁放着各色的油盐酱醋,另一侧墙根下两只柳条筐里放着白菜土豆和鸡蛋腊肉这些,显见很丰裕,小秋在京里并没吃苦。
见他打量,小秋大抵也猜到他的用意,索性乐呵呵地拉着他到门口看屋檐下的两口大缸——也是小秋的天然冰箱——大缸里有鱼有肉有肥鸡,肉就有猪肉有羊肉有牛肉。
就这样,小秋还笑得小得意道:“我还托人养了几只鹅,改明儿杀一只,咱们炖大鹅吃。”
要是前几年,又是炖肉又是炖鹅,成海指定不好意思,但这两年,家里日子好过许多,特别是他们养着鸡,鸡蛋不缺,来了客人杀只鸡也是很平常的事儿。只不过,成海不疼东西,只心疼小秋受累。
笑着道:“你大伯娘和你娘都都给你带了好些吃的,你去瞅瞅,可别坏了……至于炖大鹅,等你回家时再吃不迟,咱们家今年养的鹅也添了许多,有六十七只了,放在鸡舍那边,天天昂着脖子打转转,跟士兵一样,除了咱家人,谁都不让往近处去,比狗都厉害呢!”
还是小秋在家时,王利民从农场那边淘换来的鹅苗,最开始只有六只,经过两年多的饲养繁殖,种群数量这才陆续壮大起来。
当年家里养着那么几只鹅,都能把前后院看得周周全全的,想也知道,那么大一群鹅,六十七只,那都赶得上一支护卫部队了,护卫面积并不算大的鸡舍,自然不在话下。
跟大哥成海这么絮絮地说着,小秋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副动态的画面:安宁的村庄,朴实宽敞的农家院落,房顶炊烟袅袅,还有打鸣的公鸡,下蛋的母鸡,还有昂着头嘎嘎嘎叫着像将军一样踱步子的大鹅……
突然,小秋想家了,好想一步迈回家里去。
不过,这个念头也就是一刹那,很快被小秋按到心底去,强打起精神笑着道:“这两年大哥是真的锻炼出来了,那么多鸡和鹅都养的极好。”
成海不好意思地抬手挠挠头,憨笑着摇摇头。
小秋却不给他自谦的机会,转而笑道:“大哥,明儿我带你去看样好东西……”
这几年,王利民带着妻子、大嫂,甚至雇佣了村里两位妇人,每年冬春孵蛋育雏,即便两个人轮番守着,一拨最多只能孵五百个蛋,几年摸索下来,出苗率不过在8590不说,孵蛋21天,天天二十四小时不合眼地伺候着,定时翻转鸡蛋使其均匀受热,土炕要不停地看火,火大了过热不行,火小了冷了也不行……孵一茬鸡苗,几个人都跟生一场大病一样,累的人几乎脱形,那辛苦,真是一言难尽。
虽说孵一茬鸡苗能挣几百块,但却挣得太辛苦!
第四百八十九章
反正到了京城后,不,从进市里做火车开始,没出过门的成海是看啥啥新鲜,没见过、不认识的东西看多了,也就有些麻木了,所以听到小秋说带他看好东西也没追究。他是见识少,是脑子不如成江成河聪明,可正因为如此,他更稳得住,他心里笃笃定的:小秋说带他看好东西,那一定是好东西,而且都说了明儿再带他去看了,他还多想什么?到时候跟着去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宋秀程盛菜,小秋让成海把碗筷拿过去,她顺手收拾了几碟小菜端过去。正准备落座,大门口有动静,靠近门口的吴戈连忙出门一看,随即就笑道:“廖大哥回来了!刚刚好要吃饭。”
秦戎听得这话,二话不说,又去屋里寻了一只凳子过来,吴戈与秦戎打过招呼,却是跑了趟厨房拿了一副碗筷过来。宋秀程和小秋倒没出去,却也帮着按凳子、摆碗筷等。
小秋还跟两位哥哥介绍:“就是在咱们村代过课的廖辰,今年夏天也考上了京里的大学。”
成海在家没少听二叔二婶和自家爹娘念叨,说小秋一个小丫头进了京城,哪怕有宋秀程和郑秋实,只怕平常自己在家的时候更多,还为这事儿一直担心的。可今儿成海亲眼看见才知道,小秋写信说的那些热闹景象,应该不是安慰家里人的,看宋秀程、吴戈秦戎这几个对这家里一切物事的熟悉程度,那绝对不是偶尔过来吃一顿饭的人能有的,若不是知道这几个人的关系,只怕要以为吴戈秦戎本就是这家里的人。
再看廖辰先进来打了个招呼后,就转身去了西厢,再过来却是脱了外套,洗了手脸,只穿着一件厚毛衣……显然,那个房间是他专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