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话柔柔的,简单而通俗,但是说出来,自然比上纲上线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
小秋蔫巴巴的,却还是点头应承下来。
家人只是回家,又不是不见了,最多到寒假,她和二哥就又一起回家了!想起,过年回家有二哥陪着自己,小秋心中的伤感似乎都淡了些。
既然决定返程,那就开始安排,小秋提出让成岭和秦戎开车送一家人回去,王利民没发表意见,宋胜书沉默了片刻,还是同意了这个提议。
若是坐火车,在这边上车还算方便,但等下了车,还要倒几次车……颠簸大半天,这一行人又是老又是小的,还真是不方便。
再说,老人也主要是不忍让小秋伤心,孩子有那份孝心,不让她尽心,岂不是辜负了。
回家的事情一经商定,钟玉琴和宋秀莲就起身去收拾行李,而宋胜书和王利民则直接开始跟秦戎商议,第二天一早动身,如何如何……小秋一听就有些着急了,正要开口再次挽留几句呢,郑秋实打回电话来了,说他那边的事儿差不多了,第二天一早就坐飞机回京。
郑秋实要回来,一家子人就不好走了……老老少少来住了这么些天,总不能知道郑秋实回来了反而赶着走了吧。
小秋心里念了师父无数个好儿,一边嘿嘿乐着,一边偷空儿跟老爹王利民一个人商量,手里若是还有闲钱,趁早在京里买个房子,把户口迁过来……爹娘的户口不迁,也想着把弟妹的户口迁过来吧。
她拿港岛给王利民举例子:“……都说那边的生活富裕,经济发达,可您知道那房子多贵吗?一个平方米的面积就好几千块,好地方上万几万的都有……您看咱们国内的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吧,这人富裕了想干啥?”
王利民一琢磨,道:“搁过去,人有了钱首先做两件事,一盖房子,二置地!”
小秋一拍巴掌,道:“就是这话。如今的地皮都属于国家,可房子不是啊,即便眼下是国家分房,可也有私人拥有房产的……我可给您投个实考信儿,这房子最多十年,或者都用不了十年,就改成个人私有了……”
第六百三十五章
“……到时候,咱不说跟港岛那边一平方几千上万吧,至少也得一两千两三千!”
王利民多少还是有些怀疑,只当小秋还没死心,想着劝说他们把家搬到京城里来呢,于是道:“那也还有十年呢……”
小秋毫不客气地打断老爹的话,道:“不用十年,您只想想五年前,一斤肉多少钱,现在一斤肉多少钱?五年前,咱们一家人过个年花多少钱,现在呢?”
八二年,国内的经济已经能够感受到了明显的改善,很多人温饱无忧了,手里有了积蓄,自然就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七几年,一年不知肉味也不稀罕,到了八二年,比较大年节都能吃上肉了。
因为王利民做生意比较早,家境殷实,生活条件比同村、甚至比县城的普通老百姓都好,几乎不管什么年节,想吃肉就能够吃上。
吃肉的多了,肉价自然也水涨船高,七〇年代,猪肉基本都是七毛钱一斤,有时候甚至卖到六毛多,如今,计划外的猪肉已经涨到了九毛五,年前甚至卖到一块一,差不多涨了50。
再算过年的花费,七几年过个年大概二三十块钱就够了。去年过年,只是家人花费也得五六百块,这还是不算他外边生意交接往来的那些花费。
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是吓一跳。这才五年,过个年的花费就涨了将近二十倍!这还没算小秋买回家的东西!
其他人家的花费也普遍涨了,只是没有他们家增长的这么夸张罢了。
“这么说,真得置办房产了?”王利民脑筋转的不慢,只是,添置房产毕竟是大事,不是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小秋毫不含糊地点头:“当然!”
紧跟着又补充了一句:“至于户口,您可以考虑下……那个并不着急。即便现在不办,我也相信小夏小冬能凭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她还有一句未尽之言:若是王利民的生意做的顺利,十年后应该就有了自己的家族企业,小冬小夏那就是二代,还愁什么户口、工作啊!
父女俩一番交流下来,王利民基本已经有了决定,只不过,他一向很尊重妻子的意见,买房子置产这种事,不是他做生意,属于家里的事还是要跟妻子打个商量才好。
说完正事儿,小秋又恢复了活泼的模样,嘻嘻笑着靠在老爹的肩头,道:“其实,也不仅是京城,一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比如沪城、G城这些沿海发展快的城市,还有咱们省的岛城这样的气候和风景好的城市,将来房价都会涨的比别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