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没有说错,但是晁错采取的强行削藩的诏令,不仅不合时宜,也没有权衡诸侯王与朝廷的境况,在朝廷毫无准备的时候,逼反了吴楚。
任何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傻子,都不会把手上的东西白白送给一个对你不怀好意的人。
削藩就是从藩王身上直接动刀子,钝刀子割肉,迟早会把藩王一刀一刀割得体无完肤,血尽而亡。
一旦汉室真得削藩,但凡有点实力的藩王,都是必定会反的。
因为反是死,不反亦是死。
朝廷既然下诏削藩,就一定要做好藩王谋反的最坏准备,以及对于此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孝景皇帝显然没有这个准备,晁错显然也不是执行削藩的合适之人。
晁错在错误的时机,做出了错误的事,招来了致命的可怕后果,危及满门。
刘彻是一个极有耐心的人。
他可以耐心等待太皇太后薨逝,将朝政握在手中,可以等待反攻匈奴的时机,可以筹划剪除诸侯王的实力,哪怕是忍字头上要悬一利刃。
如今的颍川灌氏,就已经是实打实的地方豪强。
地方豪强手里有几千门客,结交无数豪杰游侠,手里有财帛有良马。
这样的地方豪强可以做什么?
当年高皇帝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豪强起家,甚至还不如颍川灌氏。
高皇帝斗赢了几十路起兵豪强,杀了项羽,最后立下了汉室国祚。
刘彻不可能容下颍川灌氏这样已经成了气候的地方豪强。
毕竟,谁能保证,颍川灌氏永远不会反?
让一个帝王去相信虚无缥缈的承诺,不如亲手除去所有的隐患。
再者,颍川灌氏欺压百姓,横征暴敛,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如此作为,难道不是因为其有恃无恐,根本不把汉室朝廷放在眼里?
最可怕的是,魏其侯窦婴为代表的窦氏,竟然跟颍川灌氏勾结在了一起。
窦氏作为外戚,本就是刘彻心中的隐忧,却早已经跟成了气候的颍川灌氏站在一起。
他们二者在一起,如果一点图谋也没有,说出去只怕是三岁稚子都不信。
而在刘彻心目中,就是两个本就有实力的势力彼此勾结。如果他们想反,则随时可以造反。
对于这种有实力,更是流露出了这种迹象的人,帝王只会直接除去,绝不会留下后患。
帝王的猜忌心永远不会消除,他会猜忌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为他们一旦没有了这种危机感,离他们的灭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田蚡用这种阳谋,直接让刘彻不得不亲手杀了窦婴跟灌夫,而且还亲自送了刘彻杀了他们的理由。
甚至于,以苏碧曦窦太主义女的身份,如果想要跟窦婴求情,就会在苏碧曦跟刘彻之间划下一道嫌隙。
在江山跟美人之间,只要这个皇帝不是个傻子,就知道该怎么选。
一个帝王一旦失去了江山,等待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而且多半是不得好死。
对于任何危及江山社稷的东西,刘彻都必定会毫不留情地铲除。
男女之间,一旦有了嫌隙,就再难回到以前。
在常人看来,刘彻可以有数之不尽的妃嫔,而苏碧曦跟帝王有了情意,无论刘彻对她如何,此生就必然要守着刘彻了。
田蚡果然不愧是刘彻的舅父,对于刘彻的心思揣摩得如此细腻。
灌夫已然是必死无疑。
苏碧曦如果还想救下窦婴,就等于是挑战刘彻作为天子的威严。
但是窦婴根本不可能存着跟灌氏勾结,结党造反的意思。
如果他有此意,根本就该看着刘彻跟王太后反目,帝党跟后党争斗不休,然后再渔翁得利,才是最好的办法。
他根本犯不着亲身上阵,拿出保命的遗诏,来助刘彻压制王太后。
就是因为他手中有那份遗诏,孝景皇帝把这份遗诏给的是窦婴,所以他才会成为王氏跟田氏第一个要铲除之人。
如果说之前王氏田氏对付苏碧曦的手段不过是小打小闹,根本是抬抬手,还不必脏了自己的手,就有人去替他们冲锋陷阵,现在就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灭了窦氏一族。
唇亡齿寒。
苏碧曦已经是窦太主义女,跟窦氏的关系是根本扯不断的。
窦氏已经失势,无一人在朝中担任重职,只不过挂着外戚的名头。
但是窦氏一旦彻底被王氏铲除,朝中就会只有王氏一家外戚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