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和亲的日子(重生)_作者:狐说九道(101)

  围观看客皆点头。口称敬仰行径相反,书生举迹自相矛盾。

  “张某痛惜忠臣良将之死,更恨其后人不争气,贪生怕死,龟缩于帝都,愤而上门,原意为激将。”

  书生面上懊恼一闪而逝。这番质问难以应付,再顾不得心里盘算,巧言令色转变立场谋求脱身。这话本是自己预设的退步。

  “沈家子本是奉诏入京方避过死劫。当属皇恩浩荡,并非临阵脱逃,何来贪生怕死,公子对此愤愤不平,莫不是意指皇恩错许?”

  拿大义名头砸人,谁不会?

  “既然身受皇恩脱得大难,更不该辱没父辈忠勇名声。”书生振振有词,看似对答如流,却实在绕圈子。

  “若依公子话意,沈家该如何行事,方不算辱没父辈名声?”林郡主步步紧逼。

  书生面上略踌躇,这话只能意会,不可言明,要的是诱人思量,说得太过明白就有逼人送死嫌疑。

  “公子先前口称义愤,又言苦心激将,怎么却连如何不算辱没父辈名声也未想过这番义愤,来可蹊跷,敢言公子,此番上门到底意欲何为?”

  众人打量儒生的目光,越发微妙。

  “身为将门子,自当奋不惜身,以报皇恩。”书生口中一派冠冕堂皇,言语更加躲闪,仍不肯作正面回应。

  “如何可称奋不惜身,如何方算报皇恩浩荡,还请公子指教?”小郡主偏要追要究底,虚心求解。

  “当怀不破西戎誓不还之志向。”书生继续冠冕堂皇的言语躲避。

  “敢问此话是否算公子之志向?”宜将剩勇追穷寇。

  “正是,张某恨不能手刃西贼。”这话,书生说得咬牙切齿,只不知此刻心里,最为痛恨到底为谁?

  “好志向。公子对西戎如此痛恨,又心怀大志,何不投笔从戎,浴血战场,方消公子心中不平气。”林郡主击节称赞。

  拿着大义逼人送死,此等滋味请君自品。

  “只叹张某一介书生,空有心杀贼之心,手无缚鸡之力。”书生唉叹连连。

  “公子大放厥词,原不过是撺掇他人拼命,轮到自己便退缩不前,按公子先前之言,此举可算贪生怕死,哪来的脸面欺上门来,口口声声指责他人?”

  若不打着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主意,自己何必大费口舌任凭书生绕圈子。

  看客的眼神再无对读书人之尊重。口舌之争却把自己绕进去,枉称读书人。

  “身为将门子弟,深受皇恩,又有血海深仇,纵与与西戎拼个你死我活,落个马革裹尸,亦是理所应当。”书生气急,终是脱口而去。

  等的就是这话,无需翡翠传话,林郡主高声吩咐:“此人可疑,似西戎奸细,且与本郡主拿下。”

  第51章 第五章

  若非考虑用自家人手方能如臂使手,大可等今日才出宫,何必非要告假回府。

  就如此刻,林郡主方才下令,将军府侍卫中便有人出列,按着书生双手反剪擒拿。

  围观人群中一片哗然。

  众人聚集在此,先因有贵人登门吊唁,更遇儒生买弄口舌以求扬名。至于书生出口不逊的指责,现在不过被人当作欲在贵人面前引人注意,权作一场热闹看。

  谁知这场热闹远超预期,这边书生见事不成自认怀才不遇欲退场,小郡主偏看不过眼,要为长辈出气。声声追问,问得书生狼狈,不愧为文魁看重收作关门弟子的人。

  这场大戏之精彩,已让人叹不虚此行。

  谁想最后小郡主语出惊人,当场指认书生疑似西戎奸细,吩咐拿人。

  张锦年最是不服,纵被反剪双手,压倒跪地,他那张嘴可没被堵上,自认问心无愧,更是气壮:

  “张某冤枉,生为大燕子民,与西戎素未谋面,勾结之罪实不敢领。”

  林郡主缓行至书生面前站定。

  “自古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幸苍天有眼,让忠臣血脉不灭。沈公子身负血仇,却没横枪立马与西戎人拼命,皆是因此。

  阁下既是儒生,又称敬仰,如此浅显的道理,怎会不知。

  却在头七当日欺上门来,以贪生怕死为由,拿着大义名头,摆出一副不绝忠臣良将最后血脉,誓不罢休的架势。

  若本郡主所料无差,你的同党或在京城蓄势,欲兴风波把阁下此番言论宣扬开去,以图斩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