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和亲的日子(重生)_作者:狐说九道(110)

  来人身量不高背已微驼,估其年纪应过半百,一张老脸紧绷时似一张老树皮,三角眼酒糟鼻,下巴零星缀着几根鼠尾须。

  老树皮人丑偏无自知,笑起来脸上沟壑纵横,深得似能夹死苍蝇:“下官户部侍郎方怀儒,见过瑞王爷,见过长乐郡主,诸位有礼。”

  说完便撑着笑起来更是难看一张老脸,向着四周点头致意。

  林郡主倒抽口冷气,以袖掩面,退后几步,靠近瑞王身边,声音里充满了惊惧:“小舅舅,这人看人的眼神活似要生吃人似的,好生可怕。”

  第55章 第九章

  品茗堂得升平坊内最好的茶坊,已被人整楼包下。

  坐在堂最好包厢内,东平府候二公子如今的兵部尚书韩子洵面色如墨。井水劣茶粗瓷酸枝木桌椅,处处看不顺眼。

  一如当下,事事不顺。

  当年边关将领与京中勋贵关系密切。京中勋贵子弟外派边军,哪怕子弟平庸,混着日子亦能带着一身光鲜履历回京再谋高职。这条青云捷径在先帝未年诸王乱后,被全数斩断。

  如今那些从边军提拨的将领,身居高位之前,谁没经历过自己流汗流血,功劳却被勋贵子弟夺走,留下烂摊黑锅,还被处处打压,有志难伸的日子。

  如今一朝大权在握,哪能容得朝中勋贵再往边军扶值安插人手进去。

  勋贵说来显赫,可祖上亦是行伍拼杀武将出身。如今要谋荣华,要么送女入宫成为外戚,要么以军功升迁,否则家中弟子无有进身途径,不出三代泯然于众人,只剩下坐吃山空的族人与光鲜无用名声。

  弃武从文考科举,那些自命清高的文官对勋贵子弟从来瞧不起。这条路对勋贵子弟更是坚难无比。

  定下偷梁换柱以好充次的法子,既捞好处又可教训打压的边军将领,逼那些泥腿子低头,与朝中勋贵相互妥协,又不是为着自己一家谋利。

  京中勋贵们同气连枝,一荣皆荣一损皆损,都为着祖先挣下的百年基业,子孙后代的世代富贵。

  如今韩家子弟大多出息,有好前程,京中勋贵自是花了大气力扶持,算是为此事投桃报李。何况此事若成,韩家便成勋贵之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本是双赢之局。

  若不为此,自己如今官位不低何必费心劳力。

  当初定计时参与各家赞不绝口,所得好处亦不是自家独吞,如今出了纰漏人人指责自己急功近利,落得满身不是。

  谁能想到底下人胆大包天,上行下效,个个雁过拨翎贪渎成风,兵部调拨给的供给,真落到了边军手中十不留一。

  自己还得费偌大好大气力上下打点,方压下边军奏章,把此事遮掩下去。

  那群文官又为圣上子嗣捎带上边军将领,给自己再添麻烦。

  边关诸将除了自己不敢伸手的漠北,个个都送了自家嫡长子入京。

  那些可都是早已及冠,家中已称得顶梁柱主心骨的成年男子。早早便参与军中事务,可不是如今仗着祖辈余荫混着日子的勋贵子弟可比。

  经过铁血粹练一刀一枪拼杀打磨出来的接班人选,舍下锦绣前程入京,还来得这般整齐,只为皇思浩荡再无图谋,这说法谁信?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只能威吓安抚双管齐下,把吃进肚里的好处吐些出来,把黑锅推给手下人办事不利,许诺会补上不足。又要与那些光拿好处不担责任的各家勋贵掰扯,勉强维持如今平稳之势。

  否则进京的边军子弟若是横下心来,在京里把事闹开,敲了登闻鼓金殿鸣冤,自己纵能脱身亦要被扒下好几层皮。

  为了拿了好处的勋贵共同分担不足之数。闻得韩美人传出喜讯,府里大摆宴席,借着此事才让各家勋贵点头,同意吐出些到手的好处用作对边军安抚。

  原以为此事便算落幕,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当晚八百里飞骑传来烽火急讯,便如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三城尽屠,血亲尽丧,自己与西北边军再无转圜余地,其它诸位边军子弟兔死狐悲下亦难安抚。

  可这般惨烈后果,谁人希望看到。

  南蛮西戎北狄亦是血肉之躯,兴兵皆为有利可图。秋收前后五谷丰登牛羊肥美,才是烽火频传时节。

  此次西戎偏一反常态,在春季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时大举兴兵,谁知那些西边蛮子发哪门子的疯?

  安抚之策行不通,自己当即立断换杀鸡骇猴之策。把失地害民之责,推到边关将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