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和亲的日子(重生)_作者:狐说九道(151)

  面对此次群情激愤的清流上书,勋贵们大多选择袖手旁观,实是东平候府行事实在太过荒唐,况且圣上对勋贵惯来怀柔手段,很不必为个老拖后腿的猪队友消去磨掉这份君臣情义。

  东平候府对此辩解:坚称候爷夫人进宫尺前业已全愈,请医士过府把脉为的再次确认,既有进宫求见贵人的打算,自当警慎行事。

  七日之后的早朝上,要求对东平候府严惩不贷的请求一波高过一波,帮着候府辩解的声音微不可闻。

  微弱的声音,亦入了虚怀若谷的圣上耳中,左右摇摆的圣上宣称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可不因言获罪,朝堂却不能开风闻便治罪的先河。

  关于上奏诸事,既是存在疑需经查证方可按律执行。

  如今是帝王家事事涉勋贵,上奏弹劾的多是文臣一系,为示公允三省六部皆需避嫌,圣上终是乾纲独断一回,宣布把此事交由缇绮卫查办。

  臣子合力竟能逼得圣上妥协让步,让诸人颇有“圣上与士大夫共天下”之欣喜,至于先帝时被朝臣以水磨功夫消磨得几临解散的缇骑卫借机死灰复燃,再次堂堂正正亮相于朝堂之事被大多数人忽视。

  也有几位清醒的,觉得圣上已指定缇骑卫只能查东平候府种种不法事迹,不可越权,既已划定了范围权限,纵把候府查个底朝天,候府人人有罪个个该死,又有什么干系。

  缇骑卫大统领卫平接旨后,低头束手貌似恭顺,看着几大车被送来的奏章,眼眸中不掩自嘲:不过区区数年,朝臣似乎都忘记了缇骑卫当年能成为帝王手中一柄利刃,缇骑出动时百官噤声,靠的除了是帝王心腹还有顺藤摸瓜的瓜蔓抄的手段。

  别说眼下诸多线索供人挑捡,便是仅有一根线亦可枝蔓相连,只要能与东平府候府扯上瓜葛,便可从枝未细节牵扯出其它事情,至于要不要一追到底,需看圣意。

  身为帝王心腹,若只想拿下东平候府,凭着先前查到的种种事迹,那座府里早该被抄家灭门无一幸免。

  圣上一直隐忍不发,以退为进引得群情激愤,看似被逼得不得不为之,所谋甚大,如今不过留着候府为饵吊鱼。

  缉骑卫重新亮相的首件大事自当办得漂亮。如今万事俱备,圣上都在暗自隐忍徐徐图之,身为臣下的自己自当韬光养瑞等待东风。

  卫平吩咐卫所弟兄,侯爷夫人已死,身边伺候的人还在,药方仍在,看病的开药的,抓药煎药零零碎碎项事,慢慢查证,需有理有据言语温和,绝不可滥用私刑逼供,让那些朝中大人看看咱们也是依法办案颇有规程。

  在缇绮卫按部就班规矩提人取证时,八百里军报中传来消息,似热油锅里添了一瓢冷水让朝堂再次炸开锅。

  朝庭军队与西戎交锋的战局仍呈现胶着状态,圣上在朝堂亲封的三位偏将全数战死沙场。

  第74章 第二十八章

  听到消息,应付缇骑上门已焦头烂额的韩尚书忍不住想要骂娘,自己确想着算计要取三人性命杀鸡骇猴,可如今朝堂风云诡异,只求自保的东平候府哪有精力去算计他人。

  出征三人都家中嫡长子,战局仍是胶着又无激烈冲突,为何偏是三人亡故?东平候府如今已是众矢之的,诸人无风还想搅起三尺浪,何况三人之死有点脑子的都会觉出几分诡异,时机拿捏如此精准,到底是谁幕后在布局算计自己?

  第二日的朝会上,战事胶着三位偏将死亡太过蹊跷,不可让忠臣碧血空抛洒,韩子洵身为兵部尚书必担责任的言论出现时,韩尚书半点不觉意外。

  当初逼人不得不上战场博命时沾沾处喜以为得计,哪会料到有朝一日三人的死讯会被人当利刃反伤自己。

  圣上似对近来频频针对东平候府的弹劾不胜其扰,宣称如今正值秋收赋税劳役诸事纷扰,实不必天天纠结候府不放,既然事涉东平候府,全数交给缇骑卫并案查办就是。诸位臣工身在中枢,当心怀天下,以百姓福址为重。

  已套在脖子绳索再次放松,逃过一劫的韩尚书并没有生出劫后余生的庆幸,倒觉得自己似被家猫爪下随意戏耍的老鼠,松紧捉放间不过对方欲擒故纵,灭顶之灾高悬于头顶可随时会倾覆。

  纵是苟延残喘,求生亦是人性本能。说不得他人一时大意便可寻机绝地反击,不到尘埃落定,谁敢断言胜负已分。

  感到势若悬卵成墙倒众人推之势的只有东平候府,其余诸位的无论是老牌勋贵还是清流文臣,更认定当今心肠太软,又念旧情,对东平候府太过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