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会绣活儿的奶奶,毛小白露出腼腆的笑容。虽然在家中过得不好,但对她好的人也很多。
她一笑,嘴角就浮出酒窝,眼神纯净明亮又温软,看得饭婆子心头又甜又踏实。
这样可爱的一个姑娘,难怪那位绣师愿意倾囊相助。便连她,也愿意把自己一手厨艺传授给毛小白。
饭婆子突然问:“毛丫头,你以前靠绣活儿添补家用,你的绣品是怎么卖的?”
毛小白说:“小兰村和通县挨得近。我每隔两个月去卖绣品,得一大早赶着牛车出发,晌午的时候到县城,先去一家名叫绣澜坊的店铺,把绣样交给伙计。伙计结算了银钱,我用这笔钱买家用。晚上回家,剩下的钱都交给我娘。”
“这家绣澜坊,是那位奶奶介绍给我的。价格给的高。一件绣样,给十枚大铜板。前段时间,绣房坊老板还给我涨了价,一件绣样十五枚大铜板。”
饭婆子一拍手,惊喜地叫出来,“我的傻丫头,这穗子要是放在皇都里的绣澜坊,就能卖出五十个大铜板。”
毛小白不可置信地张大嘴,“五十枚大铜板!”
饭婆子激动地抓住她的手,“毛丫头,你想挣钱,婆婆给你指一条生财之路。拿着这条穗子,再做两件绣品,直接去北边富人区的绣澜坊,找老板谈价格。”
毛小白握着拳头,狠狠点头。
她对自己的生活标准是:第一步吃饱穿暖;第二步挣钱攒钱,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第三步仍是挣钱攒钱,找一个俊俏的小相公,最好会读书认字的那种!
等以后她有了娃娃,她挣钱养家,小相公教娃娃念书……
那小日子,想想都很美好。
第3章 003
十来天后。
饭婆子向刘管事报备,要出府探亲,捎带毛小白出府。
毛小白准备了一个布兜,里面装着五六个穗子,和两幅绣样。
一身崭新的青靛色大花袄,一条大辫子油光发亮,站在薄薄的晨光中,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
饭婆子笑得眼睛眯起来,摸着毛小白齐整的头发,“好丫头,等急了吧。”
毛小白抿嘴笑着,摇头。从布兜里拿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她昨夜里省下的窝头。
饭婆子的表情更添怜惜,心中更加熨帖。
好丫头,果然没白疼她!
两人顺着青石板主街道,走到皇都最中心的一口古井处。
古井旁边有一棵大槐树,和一个大石碾。
槐树下有十几个孩子玩闹。
饭婆子叮嘱她,“毛丫头,你顺着那条路往前走,办完事就回来。在树下等我。咱们一起回府。”
毛小白连连点头。
目送饭婆子拐进东南方的小巷子,毛小白紧了紧怀中的布兜。
她去过最大的地方,就是县城!
临街搭起的大锅里,翻滚着热腾腾的汤饼;糕点铺子前飘着甜腻的香味;脂粉铺子外面挤满美娇娘;粮油、布匹、杂货铺子里传出巴拉巴拉的算盘声……
现在站在皇都的地界上,确实能感到和县城不一样。
南城区是平民区,小贩摆的摊子和县城差不多。但越往北,店铺越大,里外跑堂的伙计,都透着一股只有皇都才有的精明。
来往的行人中,再不见荷担的柴夫,更多可见纵马的官人,和贵妇人出行专用的轿撵。
若是不紧张,是假的!
但毛小白目标很明确,就是北区的绣澜坊。
一路走走停停,日上三竿,毛小白才找到目的地。
三层小阁楼,首层压着镂空雕花的匾额,上面三个鎏金大字,被刺眼的日头一照,更显得金光闪闪。
毛小白仰头,抬手挡在眼前。
她虽然不识字,但“绣澜坊”这三个字的外形,大体能辨认出。
绣澜坊里,穿着皂青色短袍的伙计出来,上下打量毛小白,笑得戒备又讨喜,“姑娘,你来这儿做什么?”
毛小白抱紧布兜,“我来给掌柜的送东西。”
天子脚下,一块砖头都能砸死人。
伙计拿不准毛小白的来历,脚步后撤,让出一条路,“姑娘,请进。”
转身吆喝,“掌柜的,来生意喽!”
毛小白走进大堂,飞快瞥了眼布置。
左右两侧的墙上,挂着绣品,柜子上摆着成卷的布料。色泽图案又闪又亮,她从来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