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她爸爸有点做网络写手的潜质。
收拾好文萃集录,一部分送去藏书楼,一部分送去给黛玉,方若华又把方肖夫妇假托大梦客之名写得新作——《梦游太虚》收好。
大梦客如今不光是江南名士,在整个大殷也属于最顶尖的那类名士。
如果不是大梦客不露面,恐怕连皇帝征辟的旨意也要送到他们头上。
实在是这位名家所写的东西,虽然说是虚幻,可是无所不包,读书人能从中品读诗词,农户能从中找出精耕细作增加收成的方法,商人能看到发家致富的良方,官员读之,也能从中体会到官场奥秘。
方若华没想到自家爸妈竟然这么有闲情雅致,跑到红楼同人来真认认真真著书立说。
但她能怎么办,也只能由着这两个老小孩去。
就是不知道听得赞誉多了,这两位会不会很脸红,不过看那帮水友们到是视若无睹,想必以自己爸妈的脸皮厚度,也不至于会觉得不好意思。
黛玉那边收了书,立时便回了一封信,信中夹着她自己写得评论文章,还有一本话本。
方若华也没想到黛玉居然养成写作的习惯,而且不是写特别正经的文章,反而写起话本子来。
“噗嗤。”
话本里黛玉毒舌的厉害,大概是以贾宝玉为原型写的,一个大家公子哥与女鬼和狐妖相遇的故事。
虽然能看出黛玉笔下的文字灵气十足,但故事本身还显得有点稚嫩,可黛玉偶尔冒出来的那点毒舌的小调皮,着实让人一读就心生欢喜。
方若华看完了话本,又去看黛玉写得其它评论文章,这一看更是笑得不行,前仰后合。
文萃集录里登了一部分江南学子的策论,大部分都是江南各大知名书院提供,能登上集录的,无不是学子中的佼佼者。
结果黛玉这小丫头引经据典地批了好几个学子的文章。
方若华读到一篇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的策论,列举了前面几个因女祸亡国的例子。
黛玉就以反讽的口气写了一篇评论,乍一看似乎持赞同意见,认真一看,文字之犀利,估计能让原作者羞愤得撞墙,连那些被他引用的帝王们都要从祖坟里蹦出来找他算账。
方若华一边看一边笑,水友们有古文字功底不错的,也看得酣畅淋漓,为原稿抢破了头,算是让她见识到脑残粉的强大杀伤力。
可是抢也没用,方若华打算自己保留,抄录了一份才让人把抄录的送去江南。
按照此时的规矩,黛玉匿名写个话本小说,写篇文章到也罢了,但亲笔所书的文字,还是不要随便流传出去比较妥当。
方若华自己不注重这些,却不愿意让辛辛苦苦养了这么长时间的小姑娘也去挑战一下此时的社会规则。
一连看了许多文字,方若华阅读的兴致到是被勾了起来,手边又没有新书读,还挺别扭的,整理完手头的稿子,收拾妥当,干脆披上衣服出门去逛逛书肆,看看有没有新书可以买回来读。
现如今消遣的方法着实有些少,整日看歌舞,看戏也没什么意思。
方若华对京城各大书肆来说,也是熟客,一般过一段时日她便是不去,书肆掌柜都会找帮闲的送来新书单子,对大客户,古今中外的商人都不会不重视。
第897章 颜面
方若华到自己最常去的一家书肆时,一眼望去,门前客人如龙,排得密密麻麻。
“咦,秦掌柜这生意可不错。”
秦掌柜红光满面,脸上堆出浓浓笑意,几乎要让他往常儒商的形象打一小小折扣。
“哪里,哪里,全是托贵人的福,您请,这个月的新书单子都给准备好了。”
秦掌柜恭恭敬敬地把方若华引领到屋子里坐下,奉上茶水点心,殷勤伺候。
虽说如今做了商人,但秦掌柜本身是读书人,还考中过秀才,只是自以为资质有限,中举艰难,家里的景况又很难支持他长年累月地读书科考,干脆就借着自己的人脉,受了同窗们的帮衬,开起这家书肆,自己出面做起掌柜的来。
在遇到方若华之前,书肆到比较寻常,像秦掌柜这样另谋生路的读书人也不算少,他经营了几年,也就不死不活地维持着自家的生意,赚钱不多,勉强能养活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但是要像他想象中那般,至少赚出一笔足够他扶持他和他大哥家里大大小小六个孩子一起读书,还要正经读出来的银子,那就希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