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复哀家_作者:十七划(169)

  平帝道,太子妃月子期间不宜劳累,便干脆将太孙带进紫宸殿,亲自照看。小太孙哭声越是嘹亮,平帝越是生龙活虎。

  而梅皇后恰恰相反。今年天气异常,夏季冷热反复,梅皇后添衣不及时,染了风寒。这一病,便不能再陪着秦瑞玩耍,也不能进紫宸殿。

  拖了大半个月,梅皇后仍心绪不佳,便让玉兰去东宫传令,唤太子妃前去侍疾。

  去时,萧纬正给秦瑞喂奶。听到玉兰的话,她立时作出心急如焚的态势,一边更衣收拾,一边慌张命人将秦瑞送回紫宸殿。

  手脚快得,玉兰拦都拦不住。

  等到萧纬走进荣华宫,刚替皇后奉了碗茶,内侍总管张公公领着傅医正赶到了。

  傅医正先替皇后诊脉,跟着又替萧纬诊脉。结果,皇后娘娘只是略微着凉,反而太子妃产后血亏气虚、不宜劳累,最后,萧纬这侍疾理所当然免了。

  折腾不成,梅皇后对太子妃愈发不待见,甚至隐隐有了几分怨恨。

  对此,萧纬故作不知,只安心在东宫休养,直到出了月子,才去荣华宫同梅皇后问安,说要回娘家一趟。

  本朝妇人,生产后回娘家住一整月,此为小归宁之礼。梅皇后虽不乐意,却也没理由阻拦,最后,还是允了。

  萧纬回萧家,自然要带上秦瑞一起。正巧,平帝近日正因朝政焦头烂额,各地雪花般的洪涝奏报一封封送进御书房。就连太子秦壁,也被派去河北道巡查灾情。

  先前关内道、河北道、陇右道境内的倒春寒便是“百年未有”,户部三次拨下赈灾银两,共计六十万两。而今,倒春寒没了,可整个江南全境淫雨霏霏,又是“百年未有”,多地发生洪涝和泥石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平帝总不能厚此薄彼,此次又是二十万两白银出去,从上往下流,流经户部侍郎、钦差大臣、押运官员、江南道上下官吏、各州刺史、各县县衙,最后,剩下点碎银零头,流进百姓嘴里。

  暂且不提这些银子去向,只说这二十万两银,已动了国库根基。

  当徐尚书告知平帝,国库余银不足十万时,平帝终于从持续数月的欢喜中醒来。这些天,阁老们天天在朝上报灾情,却丝毫无损他的好心情。原因无他,就是他活过来了。

  不仅活着,还活得更好、更畅快,他几乎以为自己重回而立之年。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如今肢体的矫健灵活绝非从前可比。

  都是那颗丹药的功效。原来世上真有不死仙丹。

  他才打算亲自去一趟九龙山,结果,各地天灾导致国库空虚,他的计划只能暂且搁置。不仅如此,还得想办法充实国库。

  如今,各道大总管都在嚷着要银子,全国上下可谓嗷嗷待哺。

  平帝苦思良久,却未能找出良策。此时恰逢天灾不断,各地赋税万不敢加。百姓们还等着安抚,想来想去,只能从京中官员身上筹银。

  此事交给徐尚书办理。有皇上圣旨在手,京城官户也算是慷慨解囊,最后一共筹到十八万两银。

  其中,安王和靖王都出了一万两,萧纬只好以东宫名义出了两万。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等这笔银子焐热,剑南道和江南西道接壤处又发生地动,这十多万两又随着工部尚书的钦差队伍一道奔赴黔州。

  到这时,平帝真慌了。百万两银子,数月之间跟长了翅膀似的,飞向全国各地。还有久未听闻的地动。莫非,天地不仁的缘故在于他,这个该死未死的一国之君。

  平帝白日尚且能压住这个心思,等到夜里,他翻来覆去愁不能寐。这般过了几日,徐尚书见他精神不佳,以为他忧心国库,便提起三了禅师那笔无根银。

  三十万两银,放在从前,平帝也不当回事。可现下形势危急,那笔银子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平帝果然动了心。

  徐尚书带着圣旨去了大清寺。禁卫军正准备挖地三尺时,终了和尚赶到,拦下他从前在红尘中的老泰山。

  徐尚书望着头顶光秃的“英王”,唏嘘不已。他这个好女婿啊,害苦了英王妃。

  没等他感慨出声,终了摊开左手,在自己掌心写下“太子”二字。

  “大人要找的,就在他身上。”终了说完,捏着佛珠快步离开。

  徐尚书半晌才回过神。他实难相信,那小印竟会在太子手中。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当初几位王爷找这小印找得鸡飞狗跳,谁能想到,这小印就在太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