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后来她嫁给了三哥,又做了娘,一直也不得空去见一见那位恩人。
“那人是我娘?”
齐氏摇了摇头,“我那会儿饿的发昏,不记得路了,你们小河村如今家家户户都种杏树,我也分不清了。”
“那您怎么去我家了呢?”
齐氏那会儿也是看着儿子病得不轻,想着小河村的人都有菩萨心肠,就想去碰碰运气,毕竟谁家也不会把闺女嫁给个快要病死的人。
“也是巧了,我一进你们村啊,就听说你大姐病了,似乎病的还不轻,这才决定去你们家的,毕竟六郎那会儿也病的凶险,若是有个万一,也不好糟蹋人家一个好姑娘。”
原来是这样,只是这辈子,姜妍先嫁给了刘三哥,按照齐氏的脾气,肯定不会提直接娶她的。
所以她的婚事也有王氏牵线搭桥,或许还趁机讹诈了齐氏一笔。
“我对不住你,你……”
其实那会儿是齐氏是见过姜宁的,黑瘦瘦一团,抱着个比自己粗上好几圈的浣衣盆,费力的将里面一家人的衣服,一件件拧干了水往架子上搭,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跟那一家人都格格不入。
所以王氏开口的时候,她才愿意从头上取了那根相公留给她的银簪子。
“娘,我怎么会怪你的,要不是您把我带出来,指不定我这会还饿着肚子呢!”
第21章 一手好字
种了杏树的人家,姜宁小时候的记忆里其实只有自家一家。
张氏是个很会种东西的妇人,小河村种出来的果子都不甜,还有一股子怪酸味,那杏树苗也不知她从哪扦插过来的,结的杏子又大又甜。
小河村其他的树苗也都是张氏从自家杏树上扦插过去,再挨家挨户传授种植的技巧。
难道是齐氏后来知道自己的恩人是张氏,所以才千里迢迢的赶去为她收尸吗?
原来自己那个早死的娘,冥冥中还在护着她留下的一双女儿。
……
接连下了几日的雪,齐氏怕腿脚不便的儿子摔倒,是以每日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扫雪,清理院子。
“呀,纯娘这衣服瞧着真好看!”
秦氏远远就看见山上的院落,四周都是雪,就这处干干净净,一看就是被人精心打扫过的。
齐氏忙接过秦氏手里的篮子,“这是宁娘给我做的,她啊就爱折腾这些!”
秦氏热络的拉过齐氏的手,笑眯眯的道,“我们三妯娌,就数你有福气,”又摸了一把齐氏身上的衣服,“瞧这料子怕是得二十文一尺吧?”
“大嫂,您今天过来有什么事?”
秦氏掀开篮子上盖着的布头,“这不是你托大牛给小娥一包红糖嘛,我也没啥好回你的,这是我一入秋就晒的干菜,你尝尝看?”
齐氏接了过去。秦氏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想着她一定还有话要说。
“进屋坐吧,屋里烧了火,进去暖和暖和。”
又转身对着姜宁道,“去拿些菊花来,给你大娘泡上一碗菊花茶!”
如今小茅屋被分成了两间,中间摆了一排架子,上面放些瓦罐,有装了咸菜的缸子,有装衣服的藤条箱,大大小小的罐子摆了一架子,错落有致、杂而不乱。
菊花是姜宁晒干存着,以后慢慢喝的,没想到陆景深却很喜欢,所以放菊花的罐子就一直在陆景深屋里 。
不像齐氏和姜宁屋里烧了炕,暖融融的,而陆景深的屋子只有晚上才会燃个炭盆。
姜宁掀帘进来的时候,陆景深正在整理笔墨。
纸张快用完了,他已经托陆大牛再买些了。
姜宁看到陆景深收起来的纸上写着的字,刚柔并济,字形方圆兼备,确实是一手好字。
不若上辈子姜宁遇到的那些个文弱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像个吸血的水蛭,牢牢粘在家人身上。
他能自食其力也挺好。
只是文人大都一身风骨,不愿污染了一身铜臭味,这陆六郎倒是能屈能伸,文采斐然,说弃就弃了,在家这么久,就只是安安心心的抄书读书。
见姜宁一直盯着他,陆景深抬头询问什么事。
“哦,大娘过来了,娘让我过来拿些菊花。”
“在那边,你拿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