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之流放边塞_作者:四月流春(444)

  “算了,倒不能怪你。”

  “玉姗平日端庄文静,谁料到她说发疯就发疯?唉,连我也看走眼了。想当年,你继母带着她,几次赴侯府的宴,我暗中观察一阵子,竟觉得她不错,做主把她配给弘磊。”

  “现在回想,幸亏没成!假如真娶了她,不仅弘磊倒霉,更怕家无宁日。”王氏不由得庆幸,拉着脸,慢吞吞起身。

  姜玉姝使了个眼神,翠梅和奶妈立刻上前,寸步不离地守着婴儿。她则站起,单手搀扶婆婆,没心思感慨当年,而是唏嘘说:“从前我不太信‘天意’,渐渐却不得不信,‘天意’一说,有时确实存在。”

  “对,天意!”

  王氏往外走,严肃说:“无论姻缘还是寿命,一切都是上苍的安排咳、咳咳咳——”

  姜玉姝吓一跳,“怎么了?快,快坐下歇会儿。”

  王氏顾不上回答,忙拿帕子捂住嘴,生怕吵醒熟睡不久的婴儿,挪到外间才继续闷咳,歪在矮塌上半晌,吁了口气,“无妨,多半是着急上火,叫方胜开两剂药调理调理、疏散疏散,就好了。”

  婆婆年迈体弱,姜玉姝不敢大意,立即吩咐仆妇:“立刻请方大夫来,给老夫人看一看。”

  “是。”仆妇疾步退了出去。

  姜玉姝有官职在身,常外出奔波忙公务,孩子由婆婆等人关照着,她既感激又内疚,劝道:“我今天告假了,专心照顾孩子。为了烨儿,您一宿没歇好,实在辛苦了,午觉多睡会儿,千万保重身体,否则,婆婆要是操劳累坏身体,做媳妇的无地自容了。”

  “我不累,只是急。”

  王氏靠着引枕闭目养神,心有余悸,后怕之余,絮絮叨叨:“你们年轻人不懂,人呐,一旦上了年纪,吃喝玩乐的心,往往逐渐淡了,只有子女争气、儿孙满堂,才是真正欣慰,真正高兴。眼下,我统共才两个孙子,昨晚,眼睁睁看着烨儿受折磨,我心里、心里……嗳哟,难受啊!急得不行,险些一口气上不来。”

  郭家的亲友远在都城,婆婆大嫂曾是贵妇,惯居后院,一年到头出不了几趟门,平日如果没有孩子活泼欢笑,她们该何等寂寞?

  姜玉姝宽慰道:“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且烨儿深受祖母疼爱,料想他的福气在后头呢。您不要伤心了。”

  “但愿如此。”

  王氏继续絮叨,“万万没料到,玉姗居然是那种忤逆暴戾的性子,与你截然不同,幸亏你们不是一个娘生的!”

  “……咳,其实‘我’那两个弟弟,还算是孝顺懂事的。”姜玉姝无奈暗忖:娘家的脸,就是女儿的脸,撇不开。

  王氏顿了顿,笃定说:“多亏儿子随了父亲,要是都像母亲,亲家公该愁坏了!”

  姜玉姝无言以对,恰此时,方胜来了,便正色告知:“方大夫,老夫人刚才忽然咳嗽了一阵,你快瞧瞧是什么缘故。”

  “是。”方胜诊脉时,王巧珍进来了,请示问:“老夫人,午饭好了,摆哪儿——哟?您这是怎么啦?”

  姜玉姝解释了一通。

  “唉,八成是又急又累,担惊受怕,昨晚乱糟糟的,老人怎禁得住那等打击!”王巧珍唉声叹气,斜瞥一眼,幸灾乐祸于对方娘家丢光了脸,旋即落座,亲昵依偎着婆婆,“求您老放宽心,赶快好起来。”

  王氏含笑拍了拍长媳胳膊,“哪里就病倒了?我歇两天便好。”

  从昨晚至今,姜玉姝挨了嫂子几次明里暗里的埋怨与怜悯、奚落等等,因罪魁祸首是妹妹,毕竟是娘家,她无法辩驳,亦无心辩驳,一概装作听不懂,微笑说:“我去叫厨房做些清粥小菜给老夫人,顺便看看烨儿的羹和药。”

  “唔,去。”王氏一挥手。

  不久

  姜玉姝迈出厨房,因为困得慌,准备回房洗把脸、喝杯浓茶提提神,谁知一进屋,便见潘嬷嬷跪在地上,淌眼抹泪,小桃杵在旁边。

  “夫人,”小桃忙禀告:“嬷嬷因为昨晚没照顾好小公子,主动请罪,已经跪了挺久了,您看是……?”

  “夫人,老奴有罪!”潘嬷嬷膝行凑近,愧疚且惶恐,懊悔表明:“昨晚的事儿,都怪老奴粗心大意,本不应该把小公子一个人留在房里的。如果、如果老奴一直守着,小公子就不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