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有令,岂敢不从。”殷元昭笑着将她扶在一边坐下,问道:“今日可有闹你?”
柳如卿摸摸小腹,道:“他乖得狠,不是说想名字么?怎么样?”
殷元昭取出纸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柳如卿偏头看去,笑道:“让你想一对,你怎么想这么多。”
“一次性想了,总是用得到的。”
柳如卿横眉:“哪有你这样做父亲的。”
殷元昭大笑开怀,指着两个字道:“若是男孩,就取‘枞’,若是女孩,就取‘玘’,如何?”
“你取的自然好。”柳如卿将写有名字的纸张折叠,又问:“母妃还不回来么?”
殷元昭于出征奚族之前与曲想容一番详谈,将嘉平帝之心翻来覆去地分析给她听,又提及往后他出京一事。曲想容先是大惊,不愿相信,歇斯底里闹了一场;而后又似顿悟,心灰意冷,让人瞧着摸不透。上元节刚过,她便说要回乡祭祖,一去两月有余,途中寄来三两封书信,再无他言。
“我上月就派人送去书信,她若是有心早该回来。你不必劳烦此事。”
夫妻二人再闲话几句,将三日后启程需注意的种种一一分明,到了近三更才睡下。
太熙元年三月初七,肃安郡王殷元昭携王妃、亲兵一百余人归渤州,殷元昀、崔云之等人相送至城外。途经倚马桥时,柳如卿掀开车帘往外看,白马如初,河边垂柳点缀着嫩绿,迎风摆舞。伊洛河上,画舫船只川流不息,仍是一片热闹景象。
作者有话要说:
结束了。还有两篇番外
第78章 后记
太熙五年春,陈太后病逝,殷元昭奉旨携妻儿归京吊唁。时逢突厥扰境愈加嚣张,嘉平帝集结三十万将士,由殷元昭统一调度,兵分八路进击突厥。
太熙八年夏,嘉平帝驾崩于建章宫,终年五十九岁。太子殷元昀即位,尊生母苏淑妃为太后,封陈贤妃、宋德妃为贵太妃,于次年改元凤仪。
凤仪元年,先帝废后在延春宫悄然而逝,承平帝命人以妃礼葬,端王上表颂恩。
凤仪二年,长达六年的灭突厥之战取得最后胜利,承平帝于定门关外设立都护府,由肃王殷元昭率军驻守。
凤仪六年,随着吐蕃赞普的逝世,吐蕃内部逐渐分裂两派,主战派与保和派争斗不休,不时派军侵扰边境,夺牧马而还。
凤仪九年,在兵部侍郎苏瑜等人主张下,承平帝命陈仲书等人率军出击。京畿大军和镇西将士两路夹攻,大破吐蕃。吐蕃遣使和谈,殷元宜得归故土。时左卫大将军陈仲书发妻病逝已有三年,承平帝遂下旨赐婚。
承平帝在位四十年,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整顿吏治;颁布一系列新政。前朝老臣固然反对,但内有豫王、端王响应,外有殷元昭等人奉行,新政仍是同雨后春笋一样如火如荼。在承平帝治下,农商齐头并进,国库充盈,藏富于民,老有所依,病有所治,史称“承平中兴”。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了,还有两篇番外。
第79章 番外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要说上京哪家牡丹为最,不得不提穆和大长公主的天香园。
穆和大长公主是嘉平帝姑母,平生最爱牡丹。她出宫建府,先帝特命工部寻一处宝地,为她建造天香园,遍植牡丹。每逢春夏交际,牡丹竞放,正是红绿从中花锦绣,浓姿贵彩色奇绝。驸马骆明德文才名扬天下,常邀文人雅士于此一会,赋诗以赞。
春暮夏初,四月的天香园内牡丹正盛,千片赤英百枝绛。才子佳人吟诗作赋,不负良辰。正所谓好事成双,天家又降下旨意,于天香园举办牡丹花会,邀请上京闺秀、名门千金赏花赴宴。此时嘉平帝年满十八,群臣纷纷谏言,当立中宫。此次牡丹花会,众臣心知肚明,正是奉诏考察淑女品行。故而得了请柬的重臣之女个个盛装,或如华贵牡丹,或如空谷幽兰,园中香风如雾,鬟鬓似云。
“这便是二乔么?果真是花中极品。”一位身穿豆绿襦裙的仕女手持纨扇,指着园中一处芳菲。
其他人闻言,纷纷丢了别处前来观赏。同枝一朵二色,半红半白交杂,半是娇艳半如霜。
陈妙语惊喜说道:“果然是二乔,听说上京只有天香园才有,今日可算是开了眼界。”她是陈太后之侄,亦是后位人选,有心人自然附和:“以前听人说,四月不入天香园,赏遍牡丹也枉然,今日方知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