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含着眼泪给郝剑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无奈、伤心和对他的歉疚,最后还不得已,用十分委婉地语言表达了她因为工作的问题不想拖累他的意思,如果他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她也不会怪他。然而几天之后,郝剑的回信却让她喜极而泣。郝剑在信中十分严厉地批评了她,他说你怎么能说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不管是这辈子还是下辈子,你永远都是我的唯一我的最爱,我不可能再去爱别人,你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傻话了!这一生这一世,无论阳光还是风雨,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我都要和你在一起,你不要想抛开我,我也不会抛开你,无论什么都不能将我们分开……况且,又不是天涯海角,津城与夏城也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他还说只要努力,今后还是可以想办法调到一起的嘛。唐晓芸将郝剑的信捧在怀里,哭得稀里哗啦。
在放弃夏城之后,她就只能考虑津城了。她将几年来在津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收集到一起,裁剪下来粘贴在一个大本子上,然后装订成册,想用它作为在津城找工作的敲门砖。在此之前,学校曾经专门召开过关于毕业分配的大会。在会上,学校的领导明确地告知了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原则上是哪里来的还是回哪里去。只有各方面都表现优秀或者为学校、班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以及专业成绩特别优异突出的学生,才可以获得学校的推荐,被推荐到夏城或者津城的对口单位就业,其它的人一律自谋出路,也就是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择业。
唐晓芸的专业成绩一般,也不是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或者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的学生干部,自然不在被推荐的学生名单内。但是,她又不想回原籍,与家乡的小县城相比,津城的天地毕竟要广阔得多。况且,她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早已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也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第一次将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她想要在这里将自己的文学梦继续下去。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文字工作者,但她明白,就凭她的中专学历以及与文学完全不沾边的专业履历,想要找这样的工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因此,她只能把这个近乎荒诞的愿望深深地埋在心里,从来不敢跟人谈起。但是每次走过市中心的那条大街路过报社大楼的时候,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忍不住向里张望。虽然,她写的文章就是从这里被印成铅字的,而且也曾因为领稿费进出过这里几次,但她仍然觉得那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就在唐晓芸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她的父母从一位远房亲戚那里打听到了一个人,据说这个人是津城文化局的局长。这位远房亲戚说,这个人就是他们村的人,中学毕业后就参军入伍当兵去了,听说在部队干得不错,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又听说现在在津城文化局当局长。在她父母再三拜托下,这位远房亲戚才辗转经过了很多人终于弄到了这位局长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妈妈又苦苦哀求这位远房亲戚,让他给这个局长打个电话,拜托他在这位局长大人面前为她的女儿说个话。亲戚推脱不掉,就别别扭扭地打了一个电话,完后,就对唐晓芸的妈妈说行了,让你的女伢去找他吧,看在家乡人的情分上,他是不会不理的。
后来,在父母的一再劝说下,唐晓芸才鼓起勇气,费了一些周折,找到了这位局长大人的家。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她心怀忐忑的敲开了那扇墨绿色的防盗门,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位局长大人竟然非常平易近人,他用招待家乡人的热情化解了唐晓芸本以为的唐突和尴尬。他还热情地向她介绍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临走时,他还一再叮嘱她有空一定要过来玩。因为他姓张,唐晓芸就称他为张叔叔。之后,只要周末有空,她便会去他家主动帮着他的妻子做家务和辅导他女儿的作业。在一次聊天中,在张叔叔问到她的爱好的时候,她说她爱好文学,然后又说了一些关于自己在津城日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的事情,他很是惊喜,当唐晓芸从随身背的包里拿出她的作品剪贴本递给他看了过后,他连连点头表示很欣赏。这时,唐晓芸才不失时机地很婉转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关于找工作方面的意愿,他又是一再点头说好。唐晓芸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两个月之后,她等到的却是一个让她近乎崩溃的消息,张叔叔给她介绍的竟是一个几乎在破产边缘徘徊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她怎么都不愿意相信,这个平时对她总是和颜悦色赞不绝口的张叔叔,怎么会给她介绍这样的工作,这个工作与他文化局局长的身份多么不相称。他还煞有介事地跟她说,这个厂不错,你要好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