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守中循序渐进,说自己虽然能力有限,制掣又多,仍旧尽己所能,想为国家多多出力。他接任两广总督后,最引以为豪的政绩,不是剿匪,而是在广东开办了几所武备学校,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最近,他打算在广西也开一所讲武堂,除了常规军事训练外,也希望加上传统中国武术方面的课程。
秦逸民一听大喜,说:“这个要的。这些年新开的武备学堂不少,每每注重西洋式教育,把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全盘推翻。依我看,这未免矫枉过正。就拿打枪来说,你对着靶子开枪,进展缓慢;但你只要练过飞镖暗器,哪个还不能成为神枪手?”
韦守中微微一笑:“你这么说,我太高兴了。”秦逸民一愣,韦守中已经抓了他一手,激动地说,“我识得的会武之人,没一个及得上先生。若先生不嫌弃,能否留下来当我的武术教头?我们可以先定三年之约。”
秦逸民险些马上应承下来,又一想,为清廷培养精锐新兵,似乎和他最初的意图相背。他要求韦守中宽限几天,让他好好想一想,再作答复。韦守中有些沮丧地同意了。秦逸民见他这样,忍不住脸上泛红,好像自己做了十分对不起朋友之事。
秦逸民等韦守中一走,就写信给洪门山主和副山主,将他刺杀韦守中的经过详细汇报了一番,末尾,提到韦守中发出的邀请。
他很快收到山主和副山主的回复。他们经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恩将仇报要不得。既然韦守中救了秦逸民一命,秦逸民别说三年,就算一辈子替人家做牛做马,也是应该的。至于刺杀清廷栋梁之事,可以从长计议。
于是,秦逸民留在了桂林。
第3章 教头与学生
秦逸民开始在广西讲武堂当武术教头。
讲武堂中学生大多是正在军中服役的低级军官,也有从零开始的新人。广西当地有尚武习俗,男孩家只要有条件,孩子一满十岁,便会请人来教武术。
韦守中的小儿子今年正好十岁,也被他父亲塞进讲武堂。
韦守中一共四个孩子,其中三个男孩。老大韦景固和老二韦景广是讲武堂的老生了。韦景固资质平平,但刻苦勤奋。韦景广稍微聪明些,当着人不习练,背着人默默努力。但兄弟两个,同属中流,秦逸民教了他们几天,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韦景煊是在秦逸民执教的第五天来的课堂。他长得跟两个哥哥并不相似。他人矮,又没剃头留辫,一张小圆脸,尖尖的下巴,目如点漆,唇若涂丹,看着跟年画上的喜娃娃似的,初见的人,倒有一大半把他当成女孩子。
秦逸民一开始看他独自搬了张凳子坐在一帮大男孩队伍的末端,也有点为他担心。
他趁其他人捉对练习的时候,把韦景煊叫到面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韦景煊。”
“多大了?”
“十岁。”
“干吗要学武?”
“爹爹让学,只好学。”
秦逸民忽略了小孩脸上一闪而过的惫懒神情,问过他没有基础,便打了一套入门的少林长拳,旨在引起他的兴趣。
韦景煊也像其他初次学武的同龄男孩一样,兴致盎然地看秦逸民打完,以为要他依样画葫芦,便也装模作样地从头到尾打了一遍。虽然没有一招到位,有的动作他身体做不出,就拿手指在空中比划个样子,但一套拳法,竟全部记了下来。
秦逸民顿时对这孩子大感兴趣,亲自纠正了他几个动作,又兴致勃勃地布置了回家作业。
孩子非但聪慧,而且努力,一板一眼地在学堂练完,又向秦逸民求教了几个问题,保证回家勤学苦练。
秦逸民虽说主要是为了报恩才来当教头,但学武之人,看到美质良才,就好比古董商看到前朝古墓葬品,心中难免雀跃。犹其在这个枪炮横行的年代,武术已逐渐沦落为老人小孩强身健体的玩意儿,这时候,让他发现一个真正有资质、肯努力的弟子,是件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
次日,秦逸民迈向讲武堂的脚步也比平常轻捷几分。
可惜这天,韦景煊没来上课。
秦逸民问韦景固和韦景广,哥儿俩茫然不知。
第三日,韦景煊依旧没有出现。韦景固替他带来张请假条,原来他弟弟发烧了。
一直到四天后,韦景煊才回到学堂。他发烧过后,精神有些委顿,但唇红齿白,似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