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漪满不在乎地摆摆手:“我就是想想。还没干呢。再说,现在也不用冒那个险。早知道领导们喜欢我做的熏肉,早该给费大哥他们寄的。过年那会儿就不该寄野味和山珍的。真是可惜了。”
“现在气温渐渐上升,以后会越来越热,这熏肉生意,也就这阵子能做。我们得抓紧机会赚一笔。”
“大伟,一会儿你给大头叔打个电话,叫他马上带人多杀几头猪,鸡、鸭、鹅、兔每种先杀一百只放着,等我明儿一早过去处理。还得多拉些茶木、酸枣枝和松木回来,准备熏肉。时间紧,就不晒了,直接熏。”
“好的,大姐。”
肖义问苏漪:“养殖场的人够吗?要不要我从武装部叫些人过去帮忙。”
“不用。别麻烦了。柳河乡那边遍地是劳力,随便请几个就是。”
苏漪看刘大伟在打电话,拉着肖义出来。
回家的路上,她和肖义说:“哎呀,这笔做下来,又能多修几个学校,课本费也有了。”
苏漪喜盈盈的:“我得巴结好领导们,让他们秋后、入冬了,再来找我买肉。这样,学生们的伙食费也就到位了。”
“小苏,你长点心,别随便什么学生,样样都给人包圆了。你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我没意见。可伙食费,总不能都叫你贴。除了那些实在困难,吃不饱饭的,你可以提供一些食物。别的学生,就叫他们自带粮食或者吃的到学校。”
“这个我懂。肖大哥,你放心吧。你当我是冤大头吗?”
肖义没说话,他心里想:你可不就是冤大头么。得亏苏漪能赚钱,不然就她这种败家法,肖义都担心自己和儿子会跟她去街边要饭吃。
第240章 踢出他脑子里的水
苏漪和裴大头在柳河乡临时找了二十多个青年帮忙,忙了整整四十天,陆续去邮局往京市寄了两千多斤熏肉,大赚了一笔。
苏漪让肖义开车,载着她和满满一麻袋钱去到桂花镇刘元清家,和他商量修建学校的事儿。
“元清,这里零零碎碎的,有三千块。够咱们修小学,买桌椅板凳、黑板粉笔和课本吗?”
“当然够了。小苏,这么短的时间,你去哪儿弄来这么多钱?”
“你别管,反正不是偷的抢的,你放心用。”
刘元清按按快要跳出胸腔的心脏,“不是,你们心怎么那么大?这么多钱,就这样随便塞麻袋拉来我家,也不怕路上被人抢了?”
苏漪轻笑:“我们开的可是挂了武装部牌照的吉普车,谁敢来抢?再说,我们不说,谁知道车上有这么多钱?”
刘元清无语对天翻个白眼:“我怕钱搁我这儿,叫人偷了去。小苏,你数三百块给我。我明儿就去印刷厂和泥瓦厂定货,需要交定金。多的,你们收起来。以后有需要,我会带人来城里找你们要。”
刘元清等肖义把麻袋搬回车上,和他们说:“我之前去那些偏远的生产队走访过,那里的乡亲知道我们要去修学校,都主动组队把山路拓宽,现在拖拉机和小型货车都能开进去了。”
“他们还说,修学校和老师住的宿舍,除了瓦,别的都不用我们出钱。造房子的泥、梁,山里就有现成的,桌椅板凳和床、柜也有木工做,还不必出工钱。”
“这样算下来,能省一笔不小的费用。咱们只需要提供书本和文具。所以,你带来的这三千,加上之前我在镇上几个相对富裕的村公所筹集来的一千五百块,我初步算了算,可以在桂花镇修十几所小学,并且足够供给这些学校所需的书本与文具。”
“那老师的工资怎么办?十多所小学,可需要不少老师。就算每所学校咱们请五个老师,一个老师每月开十五块钱的工资……”
一直安静听他们谈话的肖义这时道:“为什么要给老师开那么高的工资?他们在学校教书,咱们给他们包吃包住了,还不用下田干活赚工分,多好的事儿!就算不开工资,或者象征性的一个月给个三五块,也多的是人抢着干。不是吗?”
苏漪恍然大悟般喔了声,“你说得挺对。但是一个老师每月五块钱,五十个老师就是二百五,咱俩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才两百八十多,除了他们的,还怎么养家?”
刘元清看苏漪,像看智障,“小苏,你平时挺精明,怎么这会儿这么傻!谁说要你负担那些老师的工资了?老师的工资,和他们的口粮,都由当地生产队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