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这句话说到了李元吉心坎上,令他暗自咬牙,这次的跟斗真是栽大了,哼,他来日一定要向薛举讨回今日之耻。
此事皆是后话,当务之急,是尽快做出决定,究竟是撤回长安,还是去与李世民的五万大军会合,共谋营救李建成。
李元吉虽骄横,却也非全不知轻重之人,几经斟酌,终是冷声道:“传令下去,即刻行军,与秦王会合。”
在他们带着四万残兵败将前去李世民会合之时,薛举再一次开始了对俘虏的虐杀,命如草芥这四个字,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尸体堆积如山,而这座山,还在不停的加高,再加高。
吃了之前那个大亏,这一次不论薛举如何叫骂,如何挑衅,在没有想到计策之前,李建成都坚决不露头,坚决不出兵。
但薛举既然走到了这一步,是绝对不会空手而返的,在杀尽数千俘虏之后,他开始下令攻城,当然,城中的箭矢铺天盖地而来,阻挡着他们的前进,然在付出上千条性命之后,成功逼尽了城中的箭矢,李建成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强行度过护城河,在城墙下聚集。
薛万彻亲上城楼指挥,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阻止他们爬上城楼,这一战惨烈异常,虽然守军占据地利,但在一轮轮的攻势下,还是死了许多人,连薛万彻也被爬上来的士兵砍中手臂。
如此一直纠缠到一更时分,薛举方才下令息兵,待得明日再战,誓要攻下城池。
与此同时,李元吉的残军也终于与李世民一行会合,共同商议对付薛举之策,李元吉自是想报上次惨败之仇,他自小到大,可还没吃过这样的亏;不过李世民仔细分析之后,认为他们没有必胜的打握,若是再败,就会真正损伤大唐的元气,故而决定以救为主,非万不得已,不与薛举交手。
“如今薛举就围在城下,二哥准备如何不与之交手而解高城之围?”李元吉这句话问得**,因为任他怎么想,都觉得这事不可行,敌人明明看到他们了,却不攻过来,可能吗?
李世民屈指“笃笃”敲亲睹长案,一下又一下,剑眉紧紧皱着,他虽做出了决定,但施行的法子,一时半刻尚未想出。
杜如晦在一旁露出欲言又止之色,李世民道:“想到什么,只管说便是。”
“是。”杜如晦拱手之余,对李元吉道:“齐王以为,薛举远征而来,什么东西对他来说最为重要?”
李元吉不以为然地道:“自然是长安城了,他不就是奔着这个来的吗?”
第五百三十二章 救援
杜如晦微微一笑,“长安城固然是好,可也得握在手中才行,如今长安城于他,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又哪里谈得上重要二字。”
李元吉想想也是,不解地道:“既非长安城那是什么,士兵?高城?”高城既是如今李建成所在的城池。
长孙无忌眸光微微一动,张口道:“可是粮草?”
杜如晦颔首道:“长孙将军说得极是,正是粮草;当初太子不出城迎战,也是为了消耗薛举的粮草,令他不战而屈,无奈后面出了意外!”
虽然杜如晦是实话实说,然落在李元吉耳中,却是不中听得紧,虽未曾言语,却是暗自记在了心中。
“只要我们派人烧了他们粮草,必须会令他们惊惶失措,自顾不暇,到时候,就可以接应太子大军出城,撤回长安!”
李元吉思忖片刻,摇头道:“既然烧了粮草,他们很快就会没饭吃,就此撤回长安,岂不是浪费了这个大好时机。”
“但凡大军出征,粮草都是重中之重,他们一定会派兵严加看守,就算让我们勉强得手,也会迅速回援,而且附近又有护城河在,取水灭火最是方便不过;如此一来,我们真正能够烧掉的粮草,只有少数一部分,不可能彻底断绝他们的粮草;所以,撤军是最稳妥的方法。”
面对杜如晦的言语,李世民颔首道:“说得不错,我们的目的在于乱,而不是在于战。”
说到底,还不是不敢一战!
李元吉暗自腹诽,口中道:“但城中有二十万大军,在毫无防备之下,突然让他们撤军,必然要耗费不少时间,粮草之乱,撑得了那么久吗?”
这个也是李世民思虑的问题,他看向杜如晦,“可有法子提前知会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