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哥儿”这样近乎乳名的称呼?
偏偏还是“墨哥儿”,而非“寿哥
儿
她心里的疑窦越来越多,即便知道
不对,还是忍不住重新翻出了那封信。
夹着信的书是幼菡在一排游记里随
手抽出来的,瑶姬把每一本游记都翻阅
了一遍,原本是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
竟真的又从其他几本里找到了几封信。
和第一封信一样,所有的信都字迹
模糊,因为水渍糊成了一团,有的信纸
甚至黏在一起,根本无法打开。她仔细
比对着能看清的字迹,应该都是“石湖
居士”写来的,但不知当时出了什么
事,可能是信件全都落在了水里,又或
者…….有人故意将之丢进了水中?
好不容易,瑶姬辨认出了勉强能读
通的一句话——“旧事大白,再无危
厄,盼你早已认祖归宗,告慰乃父在天
之灵”。
她心里不由地咯噔一声,意识到自
己可能触及到了曹墨最大的秘密,难
道…….曹墨根本就不是曹墨……若果真如此,瑶姬察觉出来的种种矛盾之处似乎得到了解释。她心里的滋味有些复杂,虽然曹墨不在京城,但他们一直是有联系的,频繁的通信让他们越发了解彼此,可现在看来,似乎并非如此。
思索片刻,瑶姬将信放回了原处,无论如何,在曹墨没有主动开口之前,她不该窥探此事。
很快,就在深秋近末,淮京已有些微初冬将至的寒意时,领旨北上的苏准离开了京城。
那天瑶姬正好出门去看铺子,大街小巷挤满了赶来送行的百姓,银甲的少年将军骑在马上,他年纪还很轻,眉眼
间已是有了风雨中历练过的彪勇。
瑶姬的马车被堵在路上,四周都是
嘈杂,只听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怠怠
道:“戴子可恶,总是连年战事,难道
就没有法子毕其功于一役,将他们彻底
打垮?"
他的几个同伴想来是他的同窗,也
跟着议论纷纷,言谈中对朝中的老大人
和边关将士多有不满。
或许是几人的言论有些出格,一旁
头发花白的老汉冷笑道:“诸位郎君既
然不满,怎么不自己上战场拼杀一番?
鞑子生于马背长于马背,十岁的孩子就会杀人,他们每每南下劫掠都是倾巢而出,边关又有多少将士?”
那书生被他一顿抢白,脸上便有些挂不住:“我是没有去过西北,老人家振振有词,想必是去过了?”
他原本是出言讽刺,哪知老汉将胸脯挺了挺:“不巧,小老儿当年就在卫将军麾下,卫家军虽然散了,但魂还在!"
一句话,说得众人纷纷侧目,有人忍不住惊呼起来:“老丈是当年的卫家军?余生平最佩服的就是卫氏勇将,老
丈,请受在下一拜。”说罢便揖了一礼。
有了他的带动,周圆百姓纷纷也朝
那老汉行礼。不怪众人听说卫家军三字
便尊敬若此,盖因先帝时勒寇肆虐,正
是有这一支铁血勇军,方才换得大宣朝
三十年靖平。
如今卫家军风流云散,众人见这老
汉左手以不正常的角度弯曲着,想来是
当年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再一看衣着
打扮——穿着麻布短渴,发唇花白凌
乱,显然过得不算好。
再多的荣耀,再大的赞誉,在主将
被斩,朝廷强令整支军队解散后,终也
如砂砾一般彻底垮塌,只余下了疮疾残
骸。
瑶姬坐在车厢中,久久不语。待众
人唏嘘之后散去了,方吩咐香雪道:
“派个人打探打探那位老丈住在哪里,
若是他老人家愿意,就请他到铺子里做
做杂事,给一两银子的月钱。"
香雪不解:“太太既然慈心,何不
直接教人给些银子与那老丈?”
她摇了摇头:“你不懂。"
这天晚上下起了雨,秋雨萧瑟,几
许悲凉,几许幽冷。
曹府中大半房屋都熄了灯烛,正房值夜的是香卉和另一个小丫鬟春儿,两人也正准备吹熄蜡烛,忽听门扉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