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音幼时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当年京城之乱,她大病一场,忘记了很多事。或许是因为年岁小,不记得从前,又或许是受了惊吓,不敢回想,刻意将其隐藏在脑海深处。
正思绪混乱,理不清楚,又见一个男子走进来,长身玉立,身穿绯色官袍,正是父亲年轻时的模样。父亲顾谦,时人称之为顾探花,风姿俊俏,闻名京城,想来也是当年荣阳郡主挑上他的原因。
顾谦时任右文殿修撰,接到家里消息说女儿有事,便告了假,匆忙回来了。
“阿音,好些了吗?”顾谦关切的问道,一双俊眉微微挑起,伸手从荣阳怀中把女儿抱了过来,“让爹爹看看。”
荣阳刚抱了一会,就觉得有点沉了。此时的顾音是个皮实的孩童,身量虽小,却不瘦弱,可不是后来闺阁里娇娇弱弱的风一吹就倒的顾家大姑娘。
她把女儿递给顾谦,夸张的用粉拳锤了锤胳膊,道,“难怪阿音有力气跟着那些臭小子一起调皮,没有点姑娘家的样子。”见顾音醒来后颇有些呆愣,笑着道,“都不怎么说话,是不是摔傻啦?看你以后还敢不敢?”
顾谦右手抱着女儿,左手摸摸她的头,见没有受伤,也没有发热,稍微放下心,又有些担忧,“阿音是不是吓着了?别怕,爹爹在家陪着你。”边帮她把双丫髻上翘起来的头发理了理,甚是柔和。
第2章 顾家
日落,黄昏。顾家别院。
“姑娘,您醒来了!”守在床边的冬儿见顾音手指动了动,接着慢慢睁开了双眼,惊喜叫道。
顾音似乎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这个梦是如此真实,又如此美妙,令人不愿醒来。
梦里,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外祖家避过了大难,母亲顺利地生下了弟弟顾希,继母云氏和继妹顾月的事情也解决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她闭上眼睛,又睁开来,看到冬儿的脸,又缓缓看了看这屋内。
门前挡着的梅兰竹菊屏风,绢丝已经有些发黄。博古架上稀稀拉拉随意摆了几个物件。西边窗户透着橘黄色的光。冬儿和青柳正眼巴巴的望着自己。
前一刻,冬儿还站在母亲身边,笑盈盈地给她逗趣儿;一下子,又变成了眼前消瘦憔悴的模样,发髻边沾着汗,眼底有些发青,显然连续几夜都没睡好。顾音看着她嘴唇一张一合,说着什么,一时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脑子一片混乱。
冬儿小心翼翼,扶起顾音,“姑娘,您先喝点儿水。”
青柳端着温水过来,顾音喝下。冬儿又拿手背探了探顾音的额头,道,“没有发热了,看来刘大夫的药还挺管用。”
顾音靠在扶枕上,闭目歇了下,头似乎还有些昏昏沉沉,问道,“我睡了多久了?”
“这两日您一直昏睡,偶尔醒来。五更的时候,您喝了药,就一直睡到了现在,已经快七个时辰了。”冬儿答道。
七个时辰?梦里之前种种美好,竟如幻像一般消散了。似乎经历了十来年,又似乎只是遇见了几个详细的片段而已。
梦中之事,恍如隔世,但梦中所见,又历历在目,如此真实。顾音甚至还记得跟小舅舅一起去清渡山的情景,当时扶着山壁站立,在五千尺的高峰上放眼望去,一片开阔,山顶的罡风吹过来,衣袖呼呼作响。
原来竟是黄粱一梦么?顾音按了按额头,瞧着头顶的碧色纱帐,恍惚间,一时没有出声。
*
且说小卓哥早上赶着马车进了城,回到顾府,想打听府里现下是个什么情况,能不能求老爷把姑娘接回来。那别院荒芜破败,实在是不宜养病。
刚从大门进来,便听到刘文在跟几个小厮吹嘘,“那徐家是通平府里数一数二的大户,听说有良田上千顷,店铺近百个,他家的公子十四岁便中了秀才,真是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呀!”
有人附和着,“夫人果然是仁慈!”
“徐家公子的条件这么好,不知道是要说给大姑娘,还是二姑娘?”
“不管是谁,你们求求夫人,一家子陪过去,也能跟着享福啊。”
院里一阵嬉笑声。
刘文见他进来,便招呼道,“小卓哥,你回府拿东西呀?”走过来,嬉笑道,“大姑娘的病情好些了吗?我听嬷嬷说,冲喜这法子也不错呢!”
小卓哥怒了他一眼,“姑娘的事情,你也到处碎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