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六娘子不禁打了个寒颤,她忽然觉得,赵老太爷是聪明人,聪明人只看得上聪明人,若是众人口中的九爷是个急功近利的,那自己的外祖父一定不会愿意由野进朝二度出山的。可如果九爷真的这么运筹帷幄,那他也绝对不会如此明晃晃的打着一个造反的旗号来和申王抢王位的。
那么……他如果利用申王的这次谋反,旗号便会由“造反”变成了“清君侧”!而九爷到底如何算得出申王这次造反是个机会呢?看着陆老爷的姿态,虽他口口声声说皇宫里很乱,可远哥儿和致哥儿还能毫发无伤的回来。再看看赵老太爷,一把年纪的折腾在皇宫,若是他这把老骨头朝夕不保的话,自己前两日去赵府,从外祖母的口中也能多少听出些眉目的?可眼下,申王的叛军蛰伏在皇城,但整个皇城还能如此的太平安闲,连个宵禁令都没有,若这是叛军造反的前奏,那未免也太安静了些……
六娘子想到这里看了一眼惴惴不安的七娘子,脑海里顿时划过一道电光火石般的火花之光,当下便紧紧的握住了七娘子的手,整个人都莫名的激动了起来。
莫非……九王爷是请申王入瓮!
第一卷 拈花一笑,无猜脉脉心有意 第七十四章 豆蔻香•改朝换代(下)
后面的事儿竟发生的有些出人意料的快。
第三日,沈聿白率精兵三万破城而入!大营扎寨铜雀门前,其中一万精兵留街搜人,铲除余孽叛党,其余两万则全部随帅将直闯皇宫。
当日城头有护城兵亲眼目睹三万精兵入城的盛况,称其:骁骑凛凛军飒如风,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沈爷亲帅,九王爷如虎添翼。第四日,西宫联手九王爷,封阁老俯首称臣,三力联合,一举歼灭申王叛军,申王被活擒,八王爷靖王在太和殿被当场乱箭射死。直到那一刻,皇宫里的人才彻底明白,原来靖王一直都是申王在宫里的眼线,靖王和申王本想联合东宫仁孝皇太后来个里应外合的,谁知竟大意中了九王爷的计。
第五日,仁孝皇太后在东宫正殿悬梁自缢。
第六日,幼帝退位让贤,封阁老辞官让权,新昭随出,承九王爷为大统之君,九王爷李晋顺利继位。
次月,肃宫完毕,新帝谕昭:改年号为明承,兹定来年为明承元年,宜谨始于承祧,用涣恩而及物,可大赦天下,云云恭念先朝之治,必循五圣之谋,思祗率于旧章,用答扬于先训,尚赖中外列辟,左右忠贤,文武合虑,以辅予治,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其实九爷,哦不对,是明承帝登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松了一口气的事儿,这其中包括十五皇子也包括前西宫的那位仁贤皇太后。
欲带皇冠,必受其重。无论是对十五皇子还是对荣太妃来说,那把龙椅还是太大太重了一些。
且先不谈治国富民,就先说权臣叛军。当时十五皇子等于是半道捡了件龙袍来穿,他被封为太子被众人推上皇位,首要解决的就是两件事,或者可以说是两个人——权臣封习和叛军申王。
当时小皇帝或者说一下子尊贵万分越级成了皇太后的荣太妃所设想的法子是用封习去牵制住申王,最后再将他们两个一网打尽。可是荣太妃忘了一件事儿,那便是封习有封习的私心,申王有申王的手段,纵使狭路相逢勇者胜,可剩下无论是谁,都不会这么轻易的任人拿捏的。
所以,当时的九爷很聪明的站了出来。或者正如六娘子所猜想的那样,九王爷一直在等一个最好的时机,于他而言,早已经等了十几二十年之久,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早已把整个大周的繁盛蓝图给描绘润色了一遍又一遍,所以他不在乎多等这十几二十天。
亦或者说,睿智如他,看中的并不单单是一把龙椅一件龙袍和一块大方印,他志在宏图,多年的蛰伏,满心的抱负,又岂是这几件俗物能随意抵消的……不过这些都是帝王心、帝王事,也都是后话了!
申王政变前后历时十九天,大周国也在这十九天中迎来了全新的希望。
明承帝登基,普赦天下,百业待兴,百官待考。十月底,圣旨下令,加开恩科。十二月,圣旨有谕,轻徭薄赋。明承元年一月,帝下令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二月,帝彻考三品以上官员,下令严惩贪官污吏,皇族世家子孙犯法与庶民同罪。四月,帝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平远河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