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母亲刚满十九岁,便顺利地做了‘当家儿媳’,帮着婆婆管家,‘长子正房夫人’的地位更加稳固……但父亲依旧对她冷淡,几乎不踏她的房门……
等父亲满了十八岁,才迫于爷爷的压力,勉勉强强地跟母亲圆了房,没几天就留宿在外,极少回家……这时,就有好事的人来告诉母亲,说父亲外面有人了,是个青楼女子……消息也传到她公公耳朵里,将父亲抓回了,暴打了一顿,关进书房,不准出门,放话说再敢去见那青楼女子就打断他的腿……母亲去书房送饭的时候看到父亲容颜憔悴,很是心疼,父亲求母亲放他逃走,他心里放不下那位姑娘,母亲安慰说:“你放心,这事让我来处理……”。
母亲借故出门,就去了那个青楼女子处,长谈了一下午,发现这姑娘也是苦出身,父母早亡,从小被叔叔卖进了青楼,因为姿容秀美、天资聪颖,老鸨子就花钱请师傅教她琴棋书画,巴望着以后卖个好价钱……十六岁出台接客,第一个客人就是父亲,父亲用重金包了她,母亲才明白父亲经常问自己要钱的原因,母亲给的是她的私房钱,是外公给她的陪嫁(一座绸缎庄)每月的进项,母亲经常用私房钱给各位婆婆和弟妹买东西,补贴家用,因此人缘极好……
之后母亲便决定给这姑娘赎身,谁知道那老鸨子狮子大开口,说姑娘白白养到十六岁,刚接客没几天,还没挣到钱,她就要买走,所以不能亏本,就这个价儿……母亲一言不发,就去外公处借了钱,只说要扩大绸缎庄的生意,说好三年之内还清……
母亲为那姑娘赎了身,然后就给她改名叫‘静香’,换了丫鬟的装束,带回了自己屋里,对公婆就谎称说是娘家带回来的使唤丫头,替自己去书房伺候夫君,端茶研磨的……父亲见到这个新来的‘丫鬟’,就什么都明白了,立刻改变了对母亲往日的态度,也开始用功读书了……之后就天天回母亲房里就寝,母亲就安排她们二人在一起……
一年后,母亲回禀公婆,说自己房里的丫头静香端庄识礼,想给父亲收了做二房,帮着自己一起服侍夫君,母亲提的合情合理,公婆也就答应了,这便是二娘的来历……二娘因为感激母亲的再造之恩,不愿独霸夫婿,就经常劝父亲来母亲房里过夜,她自己也经常过来聊天,三来二去的父母的感情便更深了一步,于是母亲二十三岁时便生了她这个长房长女,取名‘苏紫凝’……
二娘出身青楼,从小被灌了药,没有生育能力,就把苏紫凝视为己出,万般疼爱……但小时候她不懂事,总觉得二娘抢了母亲的宠爱,为母亲抱不平,谁知母亲却给她讲了一个‘爱屋及乌’的道理,母亲说:但凡大户人家的公子,一生中难免三妻四妾,还有其他没有身份的各种女子,如果正房妻子度量狭窄,一味地拈酸吃醋、小肚鸡肠,就会家宅不宁,轻则夫妻失和,重则会影响夫婿的仕途,若丈夫每天过得不顺心,那有心情读书、考状元?……而聪明的妻子一定要适时地包容丈夫喜欢的女子——‘爱屋及乌’,丈夫喜欢的,自己也要真心喜欢,对她好,要让丈夫‘心尖山的女人’成为自己的‘屋里人’,这样才能姐妹一条心,共同留住夫君的心,假如当年母亲一味吃醋,夫妻就会继续失和下去,父亲即使当年娶不到二娘,也有自己功成名就、开府建衙的一日,到时候母亲失去了公婆的庇护,在丈夫的家里,她这个正房夫人也就没什么地位可言……何况夫妻失和,也就不会生下她这个长房长女,因此她要感谢二娘,是因为母亲‘爱屋及乌’心疼二娘,父亲也心疼二娘,看在二娘的面上才‘爱屋及乌’善待母亲的,这叫大家族的‘双赢定律’……
后来母亲又如法炮制:为父亲娶了三娘、四娘、五娘……三娘原来是个戏子;四娘是个绣娘、五娘是个村姑……父亲是个风流种子,经常会在外面惹些情债,出了事,都是母亲出面处理……有些姑娘母亲一见,就觉得人品不好,回来委婉地跟父亲说了,父亲相信母亲的眼光,也就算了……碰到人品好的,母亲就会想法把她收做自己的‘屋里人’,然后再帮父亲收做‘姨娘’……因此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成了不可替代的‘贤内助’,父亲有事就会找母亲商量,母亲无论如何都会全力支持……母亲的聪明、会处事、识大体让她坐稳‘当家主母’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