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闻言,也不言语,只淡然颔首。
室内檀香的淡雅气息与她身上自有的清香纠缠一处,叫人闻着竟是分外干净圣洁。
“以姑娘的性情似应能看透世情,不屑功利,没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康熙言话有所指般,耐人寻味道。
宛琬若无其事地亦笑道:“民女不过是出生的好,一路又有人遮风挡雨,无需为俗事烦忧,又有何资格妄谈淡泊清高,世情看透。”
“哦,那看来姑娘隐居于庵中并非是为遁世。可如为藏身,又为何要出手管那闲事?既然管了,事后又为何不再另择它处避了开去?”康熙索性追问。
宛琬纠起的眉眼凝望着那泛着诡谲波光的茶盅,缓缓道: “民女并非悲天悯人,只是亲闻目睹,叫人避无可避。况民女并不觉得天下有何事是真的可以瞒得过皇上。”宛琬不避康熙咄咄逼人目光,继续道:“那李氏兄弟本为水磨村人,自幼随其舅南下,海上经商。五十五年后,皇上下令海禁,同南洋贸易一概禁止。其兄弟伙同当地村民索性长期集聚海上,私下贸易,谋取暴利。六十年,台湾朱一贵作乱。沿海各地衙门俱都借此机会大力海上剿匪。有人传那李氏兄弟逃回了水磨村。此地衙门借着钦命围剿,日日四处搜查,寻衅滋事,轮番抓人入衙,需凑够银两方放人。屡次得手后,官衙赎银越加抬高,终逼民反,衙门为睹口,胡乱添加罪名,竟将良民活活打死……”她没想到天子脚下,竟如此草菅人命。
那日皂隶们又去村中捕人,偏巧碰上个刺头的冲撞了起来。
那李大黑,黑脸阔腰,怒目一瞪:“不要以为身在官府,就可以仗势欺人。这村里姓李的不下百口,难道人人都包藏了那两兄弟吗?自己没本事捉住人,只会跑来欺诈凌辱百姓。”他憋了一肚子的气,说话呛辣。
几句话听得那大衙役差点没气晕过去,他挥手让四、五名皂隶们上前扭住李大黑,拿住木枷就要往他头上套。
李大黑拼命扭身反抗。“我犯什么事了?到底还有没有王法?”
大衙役伸手摁住他的头,恶狠狠道:“王法?就凭你刚才称两匪盗为兄弟,你就是死罪!爷还怕治不了你这犟驴,等进了牢子里,好好招待招待你,你就老实了。”
一旁其爹李老汉慌哈着腰苦苦哀求,“大爷,求求您了,犬子不懂规矩,冲撞大爷了——”还未等其说完,吆五喝六的一皂隶早一拳撩开老汉,他一个不稳,跌倒于地。
“爹!”李大黑急了,一脚挑起地上扁担,伸手抓过,朝一差人扫去。这下,顿时闯了祸。那差人趁势倒地不起,哀叫不停。大衙役对着各皂隶略使一颜色,怪叫道:“盗匪入村结团搭伙,殴打衙役。这刁民怕是要造反啊!给我上!”
众皂隶们如狼似虎般群涌而上举棍劈头盖脸朝着李大黑打来,片刻工夫,便被打得满头满脸浑身是血,一路滚了开去。
大衙役和皂隶们似仍不解气,一路追着打去,可怜那李大黑光天化日之下七窍流血,活活被打死过去。
宛琬说着说着眸中隐隐水光,侧过脸去,深深吸了口气。
康熙听着,微微蹙眉,末了道:“县衙滋事扰民固然可恶,但那李氏二人伙同他人不顾法令,海上走私犯私,其罪当诛。其同村人未必毫不知情,全然无辜。”
室中静默片刻,宛琬才又轻柔道:“前朝王直身后恶名无数,可民女更愿称其是天生英才的徽商。前朝海禁后,他虽居倭国之地,与佛郎机(葡萄牙)、倭人(日本)等国进行海上贸易,可他始终以儒生自许,‘平定海上’后日思夜想的不过是能归顺朝廷,屡次请求:望朝廷使其海外贸易合法化。可傲慢的嘉靖皇帝永远只有一个答复:‘片板不许入海。’当时名臣胡宗宪认为,如朝廷可利用王直,且宣布海外贸易合法,不但可使海盗不剿自平,中国更可开辟出海上丝绸之路。可无人听取。明朝军队打不过王直,就抓了他在徽州妻儿老母,并用虚假承诺诱捕王直。其在宁波港口临刑前痛呼:‘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他死后,原本只是为经商而武装的团伙,被逼成了真正的‘寇’,东南大乱。”
她轻柔的声音在稍作停顿之后又道:“市通则寇转商,市禁则商转寇。”她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