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清游记_作者:无风无晴(16)

2018-07-27 无风无晴 清穿

  写完他放开手说,“这个何如?”

  这句换了汉语,我笑道,“比我写的好多了。果然是师傅教的好。”

  “以后写字,不要着急,先看清楚了别人的字,不要看个大概就下笔。”

  我点头答是。这话,曾经听我写字的舅舅说过多次,以前也不练字,从未体会其中的意思,今天又重听一次,觉得确实有道理。

  “禛贝勒?”看他不吭声,我问。

  “后日十四阿哥请客。他这次和皇阿玛去西安,带回来个秦腔班子,很是新奇,你要不要去凑凑热闹?”

  我突然发现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康熙西巡那么大的事儿,我都忘到九霄云外了,还心说这阵子怎么胤禛常常住宫里呢,原来是留京值班了。

  “十四阿哥家弘春阿哥的满月酒?大家都去么?”

  他点头道,“我和福晋都去。福晋说你喜欢新奇东西,秦腔没听过吧?”

  我噢了一声,难怪呢,突然来这么一出。突然觉得很好笑,日后的大将军王,还真是和西北有缘呀。

  “听,真没听过秦腔。戏文热闹么?”

  他摇摇头,“我也没听过。你去听了不就知道了。”

  他挪了挪身子,好像感到不适似的,伸手向垫子下摸去。

  我偷偷吐了吐舌头,我把《水浒传》藏那儿了。其他倒也没什么,关键我这本是金圣叹点评的,金圣叹的书,这时候还有点儿忌讳,书肆老板也不敢公开拿出来卖,所以看这书我得偷着看。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你怎么在看这个书?”胤禛把书抽出来一看,问道。

  “啊,那个,这个书挺俗的,我读不懂大文章,禛贝勒自然不要看这些书的,不看也罢,哈哈。”我摸了摸头。

  “看什么书不好,看水浒。”他嘟哝一句,看我一副巴结讨好的样子,不由笑出声来,“下次当心些,别把书到处乱塞,弄坏了,未免太不珍惜。”

  说完挪身下炕,“我走了。你不要出来送,麻烦。”

  我噢了一身,还是拖了鞋下来,给他把外衣穿上,顿时有一种贤妻良母的感觉。

  我还不至于那么没眼色,真赖在炕上不下来,到时候被他批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米饭班主,惹不起呀。

  第三日是十月初一,简直就是赶场子。因为这日既是十三阿哥的生日,刚好又是十四阿哥长子弘春的满月。

  我是下午随胤禛和福晋纳拉氏一道入宫,李氏怕动胎气,没有出来。跟着纳拉氏在一起,倒也无所谓。

  这次没有从神武门入宫,而是由东华门直奔南三所。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虽然都已大婚,但仍住在宫中尚未开府。

  这样聚会倒也方便,既庆贺十三阿哥的生日,还顺带着弘春小阿哥的满月酒。

  今天设宴设在撷芳殿,南三所的广场上搭了戏台,宫殿两侧都可看戏。

  我坐在一群女眷后面,倒也把大清朝这帮皇室贵妇看了个遍。

  里面的除了十四阿哥嫡福晋完颜氏以外,我都不认识。好在纳拉氏在和诸位福晋寒暄,倒也差不多都能知道是谁。从大阿哥福晋开始,除了太子妃石氏都到了。最为惹眼的莫过于八福晋郭罗络氏,倒不是打扮如何惹眼。她相貌算得上是第一流的,通身的气派,却是哪个都不及的,有丝遮不住的傲气与贵气。然而每次看见八阿哥时,却总流露出若隐若现的笑意,看得出两个人感情相当不错。五阿哥胤祺福晋是唯一带了孩子来的,小格格长得粉雕玉酌很是可爱,尤其小嘴张张合合,我离得远听不见她说什么,但却看见周围的女人们都被她逗得咯咯直笑。

  过了一会儿,锣鼓声起,大家都归坐等着开戏。

  都是好戏文,难怪十三阿哥特意从西安带回来。林冲发配一出,只见林冲满场是边甩发边翻跟头,跟头翻了一路,辫子甩了一路,下面的阿哥们是连连叫好。玉堂春一出戏,又忍不住让我想起了日后的京剧《苏三起解》。只是腔调甚至更婉转细腻些,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还以为秦腔都是吼出来的呢。

  没过一会儿,听得前面又传,说是太子为了替弟第和侄子庆贺,叫升平署随着他宫中人学艺的弟子们来唱两出昆曲。众人大乐,个个嘴上都道今儿好耳福,听了南北两出戏文。

  我已听戏听得有点儿不耐烦,听见有昆曲听,心想非得睡过去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