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孙_作者:闻檀(161)

  赵长宁垂首没有说话,她当然知道朱明炽控制漕运是为什么,漕运是他贩卖盐引的通路。而盐引的收益背后肯定还有更大的yīn谋。但这个她不能直接说,否则朱明炽肯定不会放过他。只能点出来让别人去查,到时候疯狂打击之下,朱明炽必然顾不上她。

  这点私心,她却不能为外人说道。

  随后,朱明熙将赵长宁叫入内室,告诉她:“长宁,眼下我还有一件事托付给你。”

  “殿下请说。”赵长宁道。

  朱明熙沉吟:“外面那些人——我并非全然信得过。”他叹了口气,“但是我不知道哪个是需要被怀疑的,只有你,我却是全然能信的。明日你去山西会馆,里面有个驿站,会有个人送信到那个驿站里,他说要柳刀胡同的人来取信。我需要你替我把这封信取回来——无论用什么方法。”

  赵长宁在猜测太子殿下的用意,他为什么突然让自己去取信。而且还是无论什么办法——很明显,这封信不是给太子的。

  太子殿下说全然信得过她的时候,赵长宁的手指轻轻蜷曲。

  赵长宁说:“殿下想要此信是为何?说得清楚些,微臣取回来的把握更大。”

  朱明熙摇头:“我也说不清楚。但你取回来了,我大概就知道了。”

  赵长宁应下之后,他又凝视赵长宁道:“但若有旁的事发生,就不要顾忌信了,切记保你自己。”

  这信究竟是何人的,朱明熙为何会这么说。赵长宁心里暗思,笑着应诺。

  从太子殿下这里出来,迎面chuī来就是chūn天的寒风。

  周承礼见赵长宁穿得单薄,将自己身上的斗篷解下来,拢在了她的肩上。“你怎的开始帮太子写奏折了?”

  七叔的斗篷,长宁也没觉得有什么,拢紧了说:“是殿下在狱中托付我的,当时也没有别人可托了。”

  “以后少写,莫让这些事牵连到你。”周承礼叹了口气,走到前面去了。

  赵长宁想叫住他问什么,他摆了摆手上马车了。

  次日沐休,赵长宁就带着陈蛮徐恭二人,借由喝茶、听梆子腔的名义进了山西会馆。

  会馆今天正是开堂唱曲的时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徐恭跟陈蛮留在外面喝茶。赵长宁便让他们自己喝着酒,她避开热闹的人群往内,朱明熙说过内里有个号房,是山西的驿站。赵长宁转过拐角果然看到了驿站,一个做儒生打扮的老先生正在记账,这就是山西与京城的驿站了。老先生站起来拱手:“这位公子可是来取信的,姓甚名甚?”

  “老先生先坐吧,”赵长宁道,“我喝多了,在外面chuīchuī凉风罢了。”

  老先生笑笑继续记账了。

  不过一会儿有个人骑马停在了院内,此人目光严肃,生得一双蒲扇大手,红膛脸色。勒紧了缰绳问那老先生:“柳刀胡同的人还没有来?”

  “今天是迟到了,阁下不如先下来歇会儿。”老先生连忙笑着迎上去。

  那人皱眉道:“如何会迟到,我今日还有急事要赶回,晚了就赶不上出城了。”

  赵长宁眉毛微微一动,此人一口山西口音,瞧他胯下的马又疲惫不堪,难不成是一路从山西疾驰过来的?她再仔细打量,却看到他那双靴子,那是军营特有的黑靴,鞋底比普通鞋底厚半寸。柳刀胡同……正是太子所说的。

  应该就是这个人了。

  赵长宁面色不改地坐在院中晒太阳。这人没等到柳刀胡同来人,却又不肯把信jiāo给老先生。但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他就有些焦躁了。

  老先生忍不住道:“阁下还信不过我么?我在这里坐馆二十多年了,从没有送错过信。”

  那人着实耐不住了,只能从怀里拿出个包裹,递给他:“除了柳刀胡同的人,就是给别人看一下也不行,可记清楚了?”

  老先生点头答应,一匹马又从偏门疾驰出去了。

  赵长宁这才起身,走到了老先生周围,笑着问道:“老先生在此已经二十多年了?那我倒是有个人要向老先生打听打听。”

  赵长宁跟老先生说了个,自己贫寒时被一位兄台接济,一直心存感激,却找不到这人的故事。

  她与老先生边聊天边喝茶,茶水灌得多。时间紧张,趁老先生上个茅房的功夫,她已经迅速无比地解开包裹,探手进去摸出了封信放进袖中。等到老先生回来,才跟他感叹道,“……可惜老先生不认得此人,我是找了多年也没有发现他的下落的。今天说到这里,怕要跟老先生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