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圣旨赐下不久,国公爷便病逝,而后不到一个月,某天深夜国公府发生大火,将整座府邸烧成一片废墟,魏遐之的继母张氏和两个弟弟都被烧死了,只有当时奉皇命外出办差的魏遐之逃过一劫。
京城里的人对这场大火议论纷纷,甚至还有流言指称那场大火是魏遐之暗中命人纵火所致,否则国公府那么多下人都逃出来了,他继母和两个弟弟怎么会活活烧死在屋里。
第四章
为此,魏遐之特地面见皇上,向皇上表明不愿继承国公之位,请皇上收回魏家的爵位,皇上经他再三恳求之后,允其所求。
此消息一出,震惊京城百姓,城里那些谣传他纵火谋害继母与弟弟的流言,也平息下来。
而后皇上开始器重他,几年间将他一个翰林院侍读,擢升为御史,再一跃成为吏部尚书,最后被提拔为一国首辅。
这段传闻与她看的那本书的内容大致相同,小说的内容大意是说,大雅王朝的皇子们在太子身亡后,趁着皇上病重之际,为争夺皇位陷入内斗,最后在奸相魏遐之的阴谋构陷下,这些皇子斗得两败俱伤,无一幸存,没多久皇上也驾崩了,只留下一位公主,奸相软禁公主,登上宝座,改朝换代,因倒行逆施,百姓苦不堪言。
书中的男主角是一名守城的小将,与他相依为命的兄长死于魏遐之的暴政下,于是他义愤的揭竿而起,反抗魏遐之的统治,而后救了从宫中逃出来的公主,两人一边谈恋爱,一边联手反抗魏遐之。
她没看到最后的结局,不过听同学提过,结局是男主角打败魏遐之,与女主角成为皇帝、皇后。
由于魏遐之只是书中的反派,并非主角,有关他以前的事,书里描述不多,魏家那场大火的真正原因,书里也未明确点明,但在看的时候,她也认为魏遐之应当就是主使者。
她还听说寻国公与张氏是青梅竹马,寻国公本想娶张氏为妻,却因父母之故,被迫娶了魏遐之的母亲过门,自己心爱之人却只能屈居侧室。
为此,寻国公对魏遐之母子十分不喜,偏宠张氏与她所生的儿子,在正妻死后,即刻抬了张氏为妻,让两个庶出的儿子也变成嫡出。
仗着寻国公的宠爱,张氏和两个儿子在外人面前对魏遐之关怀备至,但暗地里却处处算计排挤他,就连为他议亲,都刻意安排他娶一个病弱的女子,而那女子还未过门就先病死了。
后来,魏遐之无意间邂逅一个平民之女,对她一见倾心,执意想娶她为妻,但门不当户不对,寻国公本来不答应,毕竟他再怎么不喜魏遐之,到底是他儿子,寻国公仍想替他娶一个配得上他身份的贵女为妻。
最后似乎是在张氏与其两个儿子的极力说服下,寻国公才答应这桩婚事。
如今再对照环儿所言,金多福才有些相信魏遐之是真的对妻子一往情深,不在乎她的出身,执意娶她为妻。
原本莫名其妙被拖来书里的世界阻止魏遐之篡位,她对这个魏遐之一直充满着怨气,现在知道他竟是一个痴情的人,怨气倒是消减了几分。
不过她还是不会心软,不杀了他,她就没办法回到自己的世界。
就像第五次重生成为妃嫔那时,为了阻止魏遐之登基,她曾暗中散播一些流言,暗指魏遐之有谋朝篡位之心,想让皇上提防他,结果就在那些流言在宫里散布开来的时候,魏遐之为了避嫌,竟然向皇上辞官,以表明心迹。
也不知皇上是怎么回事,竟那么信任他,非但不准他辞官,还命人彻查那谣言的出处,最后查到她头上来,她被冷落多年,可到底仍是皇上的妃嫔,她没被杖毙,也没被砍头,但被赐了一条白绫,让她自我了结。
她不肯,最后是两个嬷嬷拿着那条白绫将她活活绞死。
金多福摸了摸颈子,想起当时被勒得窒息而死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思及先前经历的各种死法,她没崩溃发疯,已经算是意志坚强,但再继续下去,她实在没把握自己不会真的疯掉。
想了想,她一把握住环儿的手,说道:“环儿,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想见丞相。”
提出见魏遐之的要求之后,傍晚时分,金多福被带到书斋的花厅里,花厅的墙上挂了些字画,但她有些紧张,无暇细看。
魏遐之端坐在椅子上,瞧见她进来,温声询问,“姑娘想见我,可是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