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公主_作者:西岭雪(204)

2018-03-18 西岭雪

  吴应熊益发自责:大丈夫报国无望已属无能,身拥娇妻美妾却闹得家反宅『乱』就更是笑话,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他娶了格格为妻,从此也就更做不了男人了。他更加思念明红颜,几次往二哥处打听红颜的下落,然而二哥说,连他竟也不知道她现在哪儿,有人说在大西军中见过她,可是也做不得准。

  皇上的心上人与自己的意中人不是同一个人,按说吴应熊应当感到高兴才对,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有一种奇异的失落感,和一种莫名其妙的笃信:那位久富盛名的"神秘汉人小姑娘",一定是红颜,只能是红颜。也只有红颜,才佩得上一个男人、一个君王如此长久而执著的思念,而董鄂,不过是个张冠李戴的美人儿罢了。

  吴应熊在董鄂进宫后曾与皇上又深谈了一次,试探地问:"皇上,董妃果然是皇上说的那位汉人姑娘吗?皇上确定没有认错?"

  "没认错,就是她!"顺治显然整个人都沉浸在如愿以偿的快乐中,心满意足地说,"当年在盛京惊鸿一瞥,我只当她早把我忘了,没料想她记得和我一样清楚。如今十多年过去,她比我记忆中的出跳得更美丽,更明艳照人,多才多艺,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真是绝代佳人啊。"

  绝代佳人。不错,吴应熊曾经见过董妃一面,的确神姿艳发,窈窕动人。她也许拥有一身绝艺,也许媚夫有术,也许温存可人,有着一些世人不及的妙处,但她绝不是洪妍,不可能是皇上幼时在盛京宫中见过的那位冷艳才女。只是,她竟然也会拥有盛京的记忆,这倒是一件奇闻。吴应熊猜测,这或许是因为董鄂擅于答对,或许是洪承畴的提前伏笔,更或许竟是洪妍本人曾向董鄂面授机宜,令她代己进宫面圣。

  然而顺治信之无疑——也许,所以相信,是因为希望相信,所以无疑,是因为不愿怀疑。他等待得太久,思念得太久,寻找得太久,一旦得到,即使有些许疑窦,也要自己劝服自己,让自己快乐地信任,并把这快乐公告天下。

  董鄂进宫次月即晋为贤妃,十二月初六,又册为皇贵妃,与皇后只有一步之遥。颁诏之日,下恩赦十条,包括全国秋决之各犯,除谋叛、强盗、贪赃外,一律减等;顺治八、九两年拖欠在民之未完钱粮,予以豁免等等,势必让全天下的人都为了皇贵妃的册封大典而欢腾,而感恩,和皇上一样地感谢上苍。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典——从来只有册立皇后才要颁诏天下的,这册封妃嫔竟然也要颁诏恩赦却是有悖常理。

  宫中盛传,说董鄂妃宠冠后宫,皇上甚至想废了博尔济吉特如嫣,册董鄂为皇后,因为太后坚执不允,才改封皇贵妃。百官们将信将疑,都说一个初初进宫来历不明的妃子,册封为皇贵妃已经是百世之隆遇了,还想立为皇后,这不可能啊。皇上虽然年轻气盛,也不会如此糊涂、轻举妄动吧?

  然而二十五日朝上,礼部奏议奉先殿筹建事,以供晨昏谒见、圣诞忌辰行礼之用,顺治欣然允许,亲口下谕:自即日起,太庙牌匾停书蒙古字,从此只书满汉两种文字。

  此令一下,群臣皆惊,停书蒙古字,那不是把满蒙并坐天下的誓盟公然粉碎,堂而皇之地向皇太后宣战吗?都说太后与皇上为了皇贵妃的事屡次争执,关系日见紧张,但是竟然闹到要在牌匾上停书蒙古字,那等于是把对太后的不满公告天下了,甚至不惜得罪太后所代表的整个蒙古草原。

  皇上竟然为了一个女子与太后反目至此,这究竟是冲动之举,还是早有预谋?从朝廷到民间,到处都嘁嘁切切地传递着这样的声音,和各种各样的传闻。额驸府中,也不例外。

  顺治十四年正月,细雪,众子弟齐集额驸府,饮酒驱寒。雪势虽不甚绵密,天气却是钢冷脆硬,众人围着炉子说些醉语,免不了又涉及到宫帷中事。这些人非富则贵,都与朝廷或后宫有着沾亲带故的关系,又耳听八方,缘结两朝,小道消息特别多,也特别花哨,往往草里藏珠,难辨真假,吴应熊也惟有听着而已。

  主讲的人仍是何师我,摇头晃脑地道:"董小宛出身风尘,而竟能嫁入皇室,晋封为皇贵妃这样尊荣的称号,如此谮越,只怕她福小身薄,未必担得起啊。"

  陈刊道:"何兄,你一口一个董小宛,好像很确定皇贵妃的出身,前次不是还说是传言吗?莫非又有了什么新的证据不成?况且我听说"秦淮八艳"各自流散后,那董小宛也在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帮助下落籍从良,嫁入如皋水绘园为妾;如果入宫的这个是董小宛,那么嫁给冒辟疆的那个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