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泠说这书单谁给你开的?小高说,东拼西凑,到处看来的。
海泠又上三楼去了,轻手轻脚地翻查那堆线装书,很快找到了那本《行笔拾遗》。
她看小高的书单上写着,作者是唐代的——但唐代哪来的线装书?海泠戴上手套,小心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状态很好,纸张几乎没有受潮,也没有发黄发脆,墨迹清晰,书页完整。她想这大概是本后世的手抄本。
按道理讲,三楼这儿都是爷爷的私人藏书,不对外开放借阅,最多给个复印件。何况这些书才刚刚从灰尘里挖出来,要小心处理,妥善保存。
然而海泠想了想,把这本书单独登记在另一个小册子上,给书包了个套子,装进塑封袋,又在塑封袋外面套了个牛皮纸的文件袋——然后交给小高。
她说,你小心点看,尽早来还。
小高吓得不敢接。他说这样行吗,这书看起来不能外借啊?
海泠说,古代读书人的心思都很单纯,他们写书,藏书,只是为了传播文化。
小高认出自己的话了,他笑笑挠挠头,接过了海泠手里的袋子。他说那我一用完马上来还你。
然后海泠送他到门口,看他把那本书小心地抱在怀里,另一只手提着装了六本书的大口袋,朝车站的方向走去。他短袖衬衣的后背上汗湿了一大块,透出的肩胛骨线条秀气又流畅。
海泠看着他的背影,想到清晨薄雾里的小树。
——“砰”,爆米花的声音,不远不近。
小树的脚步顿时一停,他伸长脖子,前后左右一阵张望,不知道在找什么。
海泠想了想——她知道。
她站在门口“哈哈哈”地笑起来,笑完了伸手朝斜街口一指,提着嗓子说,那儿,爆米花在那儿!
小高回头朝她一看,也红着脸笑了。他说好久没吃这种手摇炉里出来的爆米花了,省城里都看不见,想吃都买不着。海泠说走走走,那我带你去买去,新鲜的。
小高还没来得及说好,海泠直接把图书馆大门一锁,背着她的小包跑出来了。
爆米花的摊子在小镇中学旁边,那儿算是一条小商业街,小卖部杂货店沿路排开,大小孩子喜欢的吃的玩的用的,什么都能在这儿找到。
海泠对这里再熟不过,她小时候也没少在这儿买糖买花,捏着五毛钢镚子买冰棍。她领着小高去找卖爆米花的大爷,一路经过炸臭豆腐的推车,编麦桔的铺子,卖头绳发夹的花花绿绿的小摊;她听到“叮叮当”的声音被风吹来,混着甜甜的糖香——那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糖贩。海泠小时候,管这个叫“叮叮糖”,你要买糖,小贩就放下担子,掀开盖布,里面是一大块白花花的麦芽糖。他拿铲子“叮叮叮”给你敲下一块来,碎的算送你。
海泠说你们城里人没见过这个吧,小高说谁说没见过,只不过见得少了——我小时候,省城也是这样的,后来才发展起来。
他说你看,你们这儿不也是有新的店开起来了吗。
海泠顺着他的手一望,有两家新的小店在对面开张了。一家卖的是音乐磁带,店门口贴着男女歌手的大幅海报,站在旁边的老板操着一口带拐音的外地普通话。磁带店旁边的小铺子门口垂着厚厚的门帘,旁边墙上挂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今日放映:《英雄本色》”。
海泠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那里开了一家很安静的小店,有一个戴眼镜的叔叔坐在柜台后,终日低头修钢笔。
她也找他修过钢笔,修完之后,写出来的字横平竖直。
海泠突然发现,这条小马路就像分界线一样,这一边的老铺子老街坊还在优哉游哉地过着老日子,那一边的新玩意新面孔已经势如破竹地突进,带着从门外传来的西洋镜。
小高说,再过几年,这里也会发展起来,新的取代旧的,然后新的又变成旧的,被更新的取代。
海泠说,你的意思是,再过几年,我也吃不到手摇炉的爆米花啦?
小高一愣,想了想说,有还是会有的吧……不过肯定没这么多了。
他又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总有新的要来,旧的要走——不管什么事物都是这样,哪怕是神,也是会被历史更新换代的。
海泠想起他之前说的话——盛唐和晚清时,也曾经有外来文化排山倒海地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