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少女_作者:湖砚(17)

2018-03-12 湖砚

  盛唐的时候,印度人的神来了。

  晚清的时候,欧洲人的神来了。

  那这一次……?

  海泠还站在路上想得出神,突然一大群孩子嘻嘻哈哈地从前面跑来,一边大叫,一边紧紧捂着自己的两只耳朵。然后又是“砰”的一声,新的爆米花出炉了,空气里漫开甜甜的米香。

  省城来的大学生抱着书和爆米花回去了,笑得很开心。海泠和他在路口道了别,也准备回家。走了两步之后,她想起图书馆三楼的窗似乎还没关,于是只好调头折回。

  窗户确实没关,还把好几本书吹落在地。海泠一边骂自己,一边赶紧关了窗,把书捡起来小心检查。

  ——她看到一本半新不旧的手抄本,书名很眼熟,叫《行笔拾遗》。

  海泠望着那个书名,回忆了两秒,确定自己放进袋子里的书也叫这个名字。

  所以这是一模一样的第二本?

  海泠决定把书带回家。

  ☆、《行笔拾遗》

  我说什么情况,咋还有两本,一本收藏一本用吗。

  海泠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有两本,所以我带回家去看了——反正也是自己家的书。

  对,反正是自己家的书。晚饭后,海泠在自己的小书桌前坐下,戴了手套,翻开那本《行笔拾遗》。

  同样的保存完好,墨迹清晰,纸张平整,看上去仿佛是从寻常旧书店里淘来的老货。海泠想,也许藏书阁里的书,也不是每本都传自五百年前。

  之前看到另一本《行笔拾遗》的时候,她光顾着检查保存状态,没有留意书的具体内容。现在眼前的这一本,和小高拿走的那一本,是不是完完全全的同一本,她也说不上来。

  我说那这本写了啥?海泠说,竖排的,繁体字,还写得一套一套的,玄乎得很,一般人根本看不懂——还好我看懂了。我说,那你用我这种一般人也能听懂的话来概括一下。

  海泠说,她本来只是随手翻翻,结果翻着翻着,发现这本书说的,似乎是神仙的事。

  唐代,应该是叫神仙吧。

  我说是封神演义那种神魔小说吗?海泠说不是。

  看完整本书,她觉得那里面写的,都是纪实的故事。

  ——玄宗开元十二年冬,有繁星夜陨如雨。不日,长安街头出现一名奇怪的白衣男子,身材颀长,容貌端丽,体有异香。男子不与人搭话,若有人问他,他便说自己是净尘公子。

  净尘公子不饮不食,不眠不休,无论昼夜,都在街口长坐。曾有巡更人说,目睹净尘公子伸手指月,彻夜恸哭,咒苍天,骂神佛,泣血椎心。

  又有人问公子,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公子说,从烟火处来,不知往何处去。

  初时,公子一袭白衣风尘不染,雨雪不侵,虽无饮食但精神健旺,人人叹奇。半月后,公子柴毁骨立,满面尘垢,白衣褴褛不能御寒,便拾了破布旧衣草草披盖;路有孩童经过,公子伸手乞食,与寻常乞丐无异。

  同年腊八,公子倒毙街头,收敛时,尚伸手指月,横眉竖目,满面不甘。

  我说,就这样?这好像就是个落魄的富家公子吧?

  海泠说,不对,净尘公子是一个神,陨落的旧日神。

  《行笔拾遗》记录了十几个像这样的故事,都是作者从各地收集整合的。作者在书中说,夜有陨星,便有神灵降世。

  神灵降世后与凡人无异,也会有饥渴困顿,生老病死。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得不融入人类社会,像个凡人一样生活,直到死去。

  我说,那为什么要降世?在天上不好吗?

  海泠说,那本书上写着,如果一个神灵不再被人记得,不再被人知道,他作为“神”的身份就会死亡——然后就会从天空坠落,降临凡间。

  我说,那为什么会被人忘记?

  ——刚说完,我自己就明白了。

  新的事物出现,新的神灵到来,旧日的信仰和寄托就被人遗忘了。

  我说,你刚刚讲“他们中的一部分”——那另一部分呢?

  海泠说,另一部分书上没写了。

  《行笔拾遗》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断在“入市镇,入人家”——入人家之后呢?没有下一页了。

  或者说,海泠手中的这一本,没有下一页了。

  海泠盯着最后一页,盯了很久,视线穿透纸页,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夜空,落星如雨;被遗忘的神灵和星星一起坠落,从此成了地上的一粒凡人。他们曾经的信徒在口中诵念别人的名字,庙宇宝殿的烛光渐渐稀落,他们最终在四季里衰老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