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又提议,河蚬的生意就都给宋家吧!宋家可以多一份收入,韩林也不必那么辛苦。
“现在家里的存银有三四千两,以后稻田和果树,就是我们最大的收益。大富大贵不去想,做个富足安稳的小地主还是没问题的。”
“嗯,听你的,媳妇儿说啥都是对的!”
当第二天两个人在去榆树屯,说了自己的打算,杨氏激动的都有些语无伦次。
“大林,晓晓,那可是一个月十五两银子,你…你俩咋舍得?”
“咋舍不得?又没给别人,爹娘宽裕了,我们也高兴不是!”
杨氏拉着晓晓的手,“谁也没我好命,闺女孝顺。可是你俩把这个给我们,你们干啥呀?”
“爹娘不用担心我们,我俩都商量好了,等房子盖好了,我们在院子周围都种上果树。有稻田有果树,就够我们忙了!”晓晓有点汗颜,其实都是韩林在忙。
听了韩林和晓晓都安排妥当了,宋家爹娘才忐忑不安的接受了。
韩林终于可以轻松些,这天晓晓看着门前的玉米两眼放光,过去掐掐这个,捏捏那个,转眼咔嚓咔嚓掰下来好几根玉米棒子。
把站在溪水里,帮着抓河蚬的杨氏吓了一跳,“闺女,你咋败家呢,这长的好好儿的玉米棒子,你咋都给掰下来了,这得糟劲多少粮食。”
“娘,不糟劲,我想吃青玉米!”“啥玩意儿?”看着杨氏那疑惑的眼神。
晓晓心说,这里的人不会连青玉米都没吃过吧?
晓晓真相了,这里的人真没吃过青玉米,这时候要是谁把玉米掰下来,准挨家里大人一顿胖揍,那是糟劲粮食。
一根大玉米棒子长成了。能搓下来二两玉米粒子,磨成面粉,够一个家早上煮糊糊吃。
晓晓在杨氏心疼不已的眼光里,都产生了负罪感。可还是阻挡不了,她想吃煮青玉米的决心。
抱着青玉米棒子,跑回院子,扒掉玉米皮子,摘净玉米须子,放进大锅里,在放上清水,烧火开煮。
当一刻钟之后,一股玉米的清香从小院儿散发出来,金子是啥都干不下去了,隔着院墙就喊“妹子,你做啥好吃的?”
“没做啥好吃的?”“竟唬弄你哥,香味儿都出来了。还说没做好吃的。”
“真没做呀,就是煮的青玉米。”“青玉米?那一会儿给哥留根尝尝。”“行,等熟了给你吃。”
韩林踩着饭点儿回来了,老远的就闻到了,与众不同的香味儿。进院子正看见晓晓捞玉米,热腾腾的玉米棒子,让晓晓垂延欲滴。
一根筷子串一根玉米,这是小时候家里大人怕她烫着,都是这样给她吃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都没有改变。
现在她还是一根筷子串一根玉米。先串一根递给韩林,“慢点吃,热!”再串上两根,给杨氏和金子送去,最后给自己串上一根,坐在柳树下,细细的品味那记忆里的美好时光。
第102章山中琐事
可以想象的,几根玉米棒子,没够吃。韩林和金子,这一对吃货界的难兄难弟,把剩下的几根玉米承包了。
没办法,晓晓只好反复叮嘱两个,吃口咸的,否则光吃玉米会胃里不舒服。
杨氏也服气了,“没想到青玉米这么好吃。可还是反对在掰青玉米,这样太浪费。”
转眼进了七月,天气更热了,新院子已经逐渐成型。占地面积大概有两亩。
杨氏每次上山都禁不住的夸奖,“这大院子,真敞亮!”金子忙不迭的接茬儿,“那当然,比那前村儿的老地主的院子,不知道好多少?当初刘叔还让盖三进的呢,是我妹子说的,不用那么大,二进就行了。”
刘叔也上山来过几次,看看院子的进度。没想到的是,晓晓给他煮青玉米尝鲜,他吃了一次,也喜欢上了青玉米。就隔三差五的来吃上一回,直到长成老玉米。
小院儿里种的辣椒,早就红了,都被晓晓摘下来,晾干了。韩林有些不解,晓晓也不会瞒着他,晚饭的时候就炸出了一碗辣椒油,韩林用辣椒油拌饭,吃的比辣椒酱还起劲儿。
看着小嘴被辣的通红的小丫头,比抹了胭脂还好看,不禁有点心猿意马。
想起爹娘说的,女子没到及笄,不要圆房,否则会对女子的身子寿命会有影响,反复的告诫自己,才算按住内心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