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商娇_作者:谢知伲(790)

2018-02-02 谢知伲

  除南安王及其管家刘恕,在以牧流光为首的,一众忠心耿耿追随南安王多年的侍卫的保护下险保平安,其余南安王府内众多的仆从、杂役、戍卫等,尽皆被一伙突如其来的蒙面流寇剿杀殆尽。

  此事一出,举世皆惊。南安王深感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连续三封上疏急速回京,请求朝廷彻查此事,严惩幕后真凶,当真字字涕泪,句句泣血。

  收到上疏的元宸皇帝,对自己唯一的亲叔叔在自己府内遭流寇劫杀之事深感痛惜与意外,一连派下几拨钦差前往济州查证此事。

  钦差到得济州后,见南安王一脸惊吓与病容的倒卧在床前,连起身都已困难无比,更兼此事查来查去,只查出流寇身上所携一枚玉牌,竟刻有“刘”字,一时大惊失色。

  钦差火速回得天都后,俱实以报,并上呈玉牌,皇帝亲自过目后,勃然大怒,将玉牌掷之于地,斥道:“刘宋欺人太甚!”遂以此为训,意欲增兵边境。

  然则此时太后却横加干涉,直陈此事定然有奸人从中作耿,横加生事,增兵边境之事应慎而重之,一意加以否决。

  于是,皇帝与太后之间,再次就此事爆发了严重的政见冲突。

  一时间,朝中以皇上为主的主战派大臣,与以太后为主的主和派大臣公然对立,每日早朝,总就增兵一事吵得不可开交。朝中不少老臣与南安王之间的书信联系也骤然增多了起来。

  此事闹至最后,南安王迫不得已只得出面调停,上疏回京称遇刺一事现已查明,乃王府内有流寇蹿入,意图行刺南安王,并栽赃宋国,并非宋国国君所为,意图按下此事。

  可就在风波将平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胶州边境,却有兵士在盘查一队宋国商旅时突然发现了一封书信。信中男女情思一览无遗,道不尽的相思离恨,更盼相见相亲一叙相思之苦,让见悉此信之人无不涕泪纵流。

  但令人称奇的,并不是这封信中惊才绝艳的文笔风流,亦不是让人浮想连篇的温香软玉,而是书信开头处的“沁华卿卿”,及落款处所题“慕君若轩”八个字。

  谁都知道,当今寡居的胡太后,其闺阁之名,便为“沁华”二字。

  卷九 御风踏,弑血歃,伴君覆手倾天下 415、饥荒

  第415章 、饥荒

  一个“轩”字,更让人联想到两次入朝谒见太后,被太后引入深宫内帏之中,一夜之后,便令大魏胡太后改变对宋国邦交态度的,宋国年轻貌美的使臣——刘轩。

  本来,寡居的太后将他国的使臣引入内帏,并多次改变对宋的邦交态度,这本就是让国人浮想连篇的事。

  恰此时又正赶上南安王被人行刺,而所有的一切证据皆指向宋国,皇帝欲增兵边境,却被太后所阻之时……

  这封信的出现,便值得商榷与玩味了。

  一时间,几乎大魏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相信大魏的太后胡沁华与年轻的宋国使臣刘轩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某种关系。

  甚至因为这种关系,胡太后不惜屡次置大魏利益于不顾,甚至置大魏唯一的宗亲南安王的安危性命于不顾,一意偏帮宋国。

  徭役,加上私通外敌的舆论,让大魏民怨四起,一时间“罢黜太后,皇帝亲政”的请命甚嚣尘上,搅得大魏无论庙堂亦或江湖,都风雨飘摇一片。

  而在外界一片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之时,远在南秦州的商娇,却依旧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与世无争的生意。

  只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自正月初六拜会南安王回来之后,她便买下了一处很大的宅院,取名“惜慈院”,收养了许多因徭役而家破人亡的百姓的遗孤,不让孩子们再流离失所。

  不仅如此,商娇还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召集了旗号下的几位管事,让大家不仅将孩子们读书识字,更兼传授一些可以使孩子们受用终生的本领于他们。

  于是,安思予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惜慈院”的首席教席,教导所有孩子们的读书识字与算术记帐,以及待人接物的礼仪;

  王婉柔则成了“惜慈院”的王大家,不仅照顾孩子们的衣食起居,更教导一些女孩子的刺绣、纺织技巧;

  叶傲天成了“惜慈院”的护卫与武术教席,照顾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以及教导男孩子们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