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商娇_作者:谢知伲(791)

2018-02-02 谢知伲

  庄百衣自然成为了“惜慈院”的御用大夫与医药教席,但凡孩子们有志医科,则有教无类,教育孩子们济世活人的杏林医术;

  更有酒楼的厨子们更是热心,但凡有空,就到“惜慈院”中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饭菜,以及教授喜欢厨艺的孩子们学习膳食技巧。

  待“惜慈院”里稍大一些的孩子们长大了一些,有了些生活经验,商娇便将他们分派了出去,在自己旗下的产业当学徒或打工,每月发给一定的饷钱,足以令他们自给自足。

  而另一些新来的,亦或年纪小的孩子,则依然留在“惜慈院”中,由大家代为照顾。

  ……

  短短一年的工夫,有关“义商”商娇的名头,以及她所创的“惜慈院”的美名便不胫而走,不仅朱英镇上的百姓为“惜慈院”的孩子送来无数衣食,就连大魏各地的善长仁翁听闻此事,也都纷纷慷慨解囊,为孩子们蓦集善款无数。

  有了这些善款,商娇再将自己旗下产业的钱捐献出来,高价收购因服男人服徭,而生活倍加艰辛的妇女们,耕种一年所得之米粮。无论多寡好坏,尽皆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小斗购进,再分派至自家酒楼饭肆与“惜慈院”。因为有了商娇大量购买米粮,边境的许多人家家中有了钱,终于熬过了男人服役后的第一个寒冬,生活也逐渐安稳了下来,家家户户平和安宁了许多,边境沿线也并未出现任何乱象。

  而得了商娇照拂的百姓们,更是知恩回报。不仅为“惜慈院”贡献米粮衣服无数,更是愿意将自己来年的收成卖给商娇。

  于是,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商娇便收购了大量的米粮。商娇旗下产业消耗不完,便将剩余粮食全煮熟晾干,封装库存,以备不时之需。

  如此寒来暑往间,光阴流逝,很快便到了裕丰八年。

  这一年,注定有些不平凡。

  因为一开年,大魏便闹起了饥荒。

  修建三年的通天大佛,大魏征调了无数民夫服役,再加上官员趁机层层盘剥,造成民间十室九空,许多纷纷逃难,无数良田被荒废,无人耕种的局面。

  以前,各地州县尚还有余粮可使,可到得第三年,余粮使用殆尽,大魏便避无可避的,闹起了饥荒。

  遍地饿殍,白骨遗野,各地米粮告罄的奏折如雪花般纷纷堆积在了元宸皇帝的案头。

  年轻的皇帝看到这些奏折,心如刀割,头如斗大,却没有丝毫办法。

  因为,原该年满十四就亲政的他,依旧没有亲政。

  国舅如今乃大司马,总领天下兵权。母后强势独断,一人擅权。

  国舅与母后互为支持,朝中大臣无不伏首称臣。

  而他,虽是皇帝,是天子,却只是一个孤家寡人。

  在朝,他没有自己可信赖托付的大臣。

  在野,他没有自己的亲信,便是有一个远在济州的叔父南安王,也需得防范其狼子野心,不敢诏之回朝。

  可这局面,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那通天的大佛啊,才刚刚修到脚边台基,大魏便饥荒遍野,民不聊生……

  可母后不收手,不肯收手!

  不仅不收手,这两年来,那个妇人岂还有当朝太后的样子吗?

  裕丰六年,南安王遇刺时,那封开头题名“沁华卿卿”的信,是元宸皇帝心里的一根刺。

  可那时他尚能安慰自己,那封信并不见得就是宋国使臣刘轩写给太后的。毕竟,刘轩仅仅比自己大了六七岁而已,又怎会与太后有所牵连……

  所以,他忍,他姑息。

  可至裕丰七年,胡太后便开始肆意妄为起来。

  一切,来自一个叫杨白桦的男子。

  那个男子,来自郑州,虽未剃度出家,却精通佛理佛学,一路讲经求道,竟令许多得道高僧亦交口称奇,在这崇尚佛学的大魏,名声一时大躁。

  然后,杨白桦的风采气度,便经由这些入宫祝祷的僧众的口,传到了胡太后的耳中。

  卷九 御风踏,弑血歃,伴君覆手倾天下 416、勤王

  第416章 、勤王

  胡太后于是召见了杨白桦,听他讲经释疑,向他虚心求教。

  元宸皇帝也曾遥遥看过杨白桦一眼,却见那男子着一身浅蓝的闲散宽袍,面容镌秀,眉目温润而多情,站在巍峨的宫城之下仰望蓝天,举手投足间,颇有几分欲乘风而去的仙人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