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间房中,常秋正倚着窗轻抚一只白鸽的羽毛,而小离则在一旁安静地研着墨。
手边的书桌上多了一封书信,业已拆封,却还放得平整。信中简单讲述了一些家中和米行的日常情况,粗略提及了知府查案的过程,末了还少不了瑾夏惯常的调笑。看似波澜不惊,与平日里没什么两样。
可常秋的面上一丝笑意也没有。
来者不善。即便这次调查没能得到任何结果,但谁就能保证这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杀招?
“按兵不动。”只潦缭几笔,常秋便卷起信纸,重又缚上了白鸽的脚。然后自言自语着:“我们该快点儿了。”
“少爷说是要快点儿进京?”常秋说得虽是含糊,小离仍依稀听到了几个字眼,“难道我们要丢下那姑娘不成?而且少爷的伤势也需休养啊。”
那姑娘……想起画扇,常秋的心思略略有些抽搐。他甚至已经辨不清自己的初衷,究竟是因为画扇才起了进京的意,还是听了黄奇甫言语中的暗示想有所行动才决定的入京。不过无论如何,此刻对手已经出招,棋下到此处,断没有回头的理了。
只是对于画扇,原本是一时好奇,想一探其不拘一格的内心,可历经这几日路途,愈相处愈觉得平凡,愈平凡愈踏实心安,愈心安愈沉迷愈不忍放下不忍离开。只愿将这书生形象一直演下去,就这般携手前行,在天地间随遇而安。
“常秋哥哥,让我们抛开那些家族怨仇,就这么两厢携手至白首,去远方过平凡的日子好不好?”一个稚嫩却温柔的声音又一次从记忆深处飘了出来。
若是此刻你再问我一回,我定然会应:“好!”
只可惜,我的年少轻狂辜负了你的翘首而待。
☆、庙会(1)
五月初一,杜府正厅。
守门的小厮递上了名帖:“小姐,这是齐知府家公子派人送来的,要收下吗?”
齐洛生?瑾夏有些不解。上次明明与他说过杜老爷这个时辰都不会在府,他怎么就执迷不悟?可接过名帖,翻开一看,她便明白了几分——上头清清楚楚写着“杜瑾夏小姐亲启”。原是约见自己的,这齐公子还真是出人意料啊。
顾不上厅堂上小厮的相视茫然,瑾夏拿着名帖欢快地转入后厅。终于待到这一日,浅笔多情弄潮儿。虽不知这一场相约究竟是由何而起,可聪明的瑾夏却真真切切地猜中了洛生的意。
齐洛生来访的目的很简单。五月初五端阳节,城内有一年一度的庙会,于是便相邀瑾夏一同前去。
“端阳庙会可是聊城一大盛事呢。”瑾夏绽着灿烂的笑容毫不迟疑地应了下来。
洛生几乎是喜出望外。料想中若是别家姑娘必会扭捏纠结一番,再加上爹娘倘若看着不如意,必会在背后闲言碎语横刀阻拦,结果多半是犹抱琵琶的婉转相拒。可洛生也不知自己怎么就会有这份胆气,这么直白地便送去名帖、说出邀约,甚至都不曾想过若被拒绝,该拿出怎样的说辞摆出怎样的表情,而今后又将怎样面对杜府这桩公案。
好在瑾夏是与众不同的。于是这场冒险,洛生轻易便赌赢了。
端阳节。街上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各种异域的服饰风情,表演把戏,让小城中的人们目不暇接,争相领略。
洛生已想到自己定会奔走得很累,可却未曾料到是如此之累。瑾夏像条游鱼,在人群中穿梭得欢快,只消一转眼,便会游出洛生的视线。几番跟丢了人又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寻回之后,洛生总算是学了乖,不看别的只顾盯着瑾夏发髻上的那支桃红簪子——这可是自己才买下给瑾夏插上的。粉玉配佳人,桃红衬心声。
“你瞧,这个好生精致!”瑾夏朝洛生舞着一个彩绘的白脸面具,色调笔触皆勾画得栩栩如生,“不若送给你吧。”
洛生哭笑不得:“这可是曹操啊,白面奸臣,挟天子令诸侯。我才不要。”
“哈哈,也是。曹操一代枭雄,谅你也没有这份胆识。”瑾夏转身又拿起一个红脸面具,“这关公配你倒是更加合适呢。”
“就是,瞧这关武圣英气十足,又是忠义之士,衬本公子是再合适不过了。”洛生接过面具细细端详,这眉眼勾勒得刚劲有力,神色坚毅果敢,真是令人热血澎湃。想着便高兴地咧开嘴来,一抬头却瞧见瑾夏戏谑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