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娘子:夫君有点甜_作者:一叶无花(30)

2018-01-18 一叶无花

  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去贪那一点蝇头小利,反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古青娅帮着忙活了几天,接下去缫丝的事就跟她关系不大了。拿了工钱,也舍不得买点什么,就存着,见家里没什么特别的,就去找了刘冰冰。

  刘冰冰爹娘都不在,刘父这个时候也就找一些力气活做,刘母就帮人烧火,缫丝要煮茧,她火候控制还是很不错的。

  看到古青娅,刘冰冰两眼一亮,跟爷爷奶奶说了声,就出门来了,“青娅,你忙完了。”

  古青娅去里长家帮忙的事,知道的人很多,其中不乏酸言酸语的,而刘冰冰却是为好友高兴的,除了有收入外,也说明好友在严氏宗族那边是不被排斥的。要知道里长家那一支在宗族立的话语权可是不低。

  “嗯,剩下的我也帮不上忙了,你这几日能脱开身吗?”古青娅还是记得自己之前答应过的事。

  “今日怕是不成了,明日可以吗?”

  “也行,明日你来找我吧。”古青娅点点头,之前她有跟古氏提到这事,古氏也答应了,不过能学到多少就要看刘冰冰的天赋了。

  古氏那边养的蚕要比其他蚕晚上山好几日,因此别家都在忙着煮茧缫丝的时候,古氏那边正忙着剥蚕衣挑蚕,好在吴家人多,才没耽误了时间。

  对于古青娅带着刘冰冰跟在古氏身后打下手学习的行为,只要不影响到缫丝,管事的人是不管的,而且哪个有点技术的人不是这样呢,教给子女或是收个徒弟。

  缫丝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出了这个点,出来的丝就要差些,因此古青娅和刘冰冰去的时候,就看到这么壮观的情景。

  一排排的砖灶并排着过去,而每一台砖灶边都配有有丝车,看着非常地壮观。一般也就吴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才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都过半百了。普通人家,有两三架丝车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古氏很忙,因为她负责的茧是新品种,这个把握的度可是很难的,之前有几个经验丰富的妇人都失败了,无法保证这一批新茧最后能织成的成品率是多少,均打了退堂鼓。

  古氏是个有点倔的人,否则怎么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呢,跟严父有些类似。她没急着煮茧尝试,而是抓着几个茧,研究了好半天,终于试出来了,所以她缩在的位置,也是待遇最好的。

  “你们在边上先看着,不要动手,注意我的每一个动作,心里有疑惑的,等日后再问。”匆忙中,古氏也只能交代了这几句,就埋头做起事来。

  沉默的严父搬来两把凳子,让两个姑娘坐着,他则在一旁给古氏打下手,比如往灶旁木架上的木盆里添茧或是将不成的茧给换走。

  与古氏生活了很久,两人的默契早就在一举一动中,一个眼神,严父就明白要做什么,添柴或是加水换水的等,可都是技术活。

  就见古氏看着锅中的水,稍微一试,就让严父保持在这个温度,随即白色的蚕茧就跟下饺子似地入了热水中。古氏手里拿着稻草做成的做丝手将水中的茧左剔右拨,让蚕茧推荡滚转,随即就挑起丝来,应该就是所谓的打绪头了。

  这时候,古青娅和刘冰冰都睁大了双眼,看着古氏手上的动作,非常的快速,一捏一提又一掐,然后分绺上窝,脚上的踏板一动,丝车就转动起来,很快就看到有丝缠绕到轴上,渐渐成型。

  此时的古氏压根就分不出心来关注旁边的事,她一边看着丝线的情况,有茧抽丝能看到蛹衬后就要随手捞起,补上新丝,免得丝线太细。

  这样的工作完全是精神高度集中的,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坐不到半个时辰,浑身都能僵了,这其中的辛苦不可言说。

  但作为在这样环境中生活长大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古青娅的眼睛几乎都要粘在古氏的双手上,动作,角度,力度等等,没有丰富的惊讶,压根是做不出来的。

  在能完全上手缫丝前,许多都是拿坏茧一类来练习的,而以古氏的家庭情况,压根就没有什么机会练习,过程总是充满血和泪的。

  轴上的丝看着大约有一二两时,严父就拿来几个炭盆放在丝轴下,所谓“丝从水出需火炙”,也叫煽车火,成丝最后的关键点。

  温度古氏早就和严父说好的,火盆只上了一会,就见那丝线的光泽就出来了,与当地产的丝不同,那种光泽更加舒服,带着玉色,可见织成成品将会多么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