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后生活录(一)_作者:舒寐(143)

2017-11-26 舒寐

  尤其现在她望着太后形容哀戚,yù言又止的样子,更是让侍立殿中的宫娥们心跳如擂鼓。

  太后凝眉沉声,看了淑太妃片刻后,终于知其甚深地问道:“可是永定陵那边出事了?”

  话才落,太后便挺直了肩背,一瞬不瞬地盯向淑太妃。淑太妃抿了抿淡唇,点点头,幽幽叹息道:“昨日夜间,为先帝守灵的穆才人,薨了。”

  刘太后愣然一怔,放软身形,将手臂轻轻拢放在了膝头:穆才人,那个女孩儿她知道。在先帝病倒那年入宫,是先帝册封的最后一个妃嫔。始侍先帝时,她十四岁。只比当时的太子年长三岁。

  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儿,青chūn仍在,年华正茂,却不得不身在帝陵,常伴青灯古佛,心中忧愤不甘也是可想而知。

  “是忧思成疾而病殁?”

  淑太妃摇摇头,浅浅地合上了眼睛,“是自缢。”

  帝陵凄苦,受不了日复一日枯熬残生的岁月,倒不如从一根白绫中寻得解脱。

  刘太后听后偏过脸,目光无悲无喜地落在殿窗前的山茶花上,仿佛正透过花枝去凝望一个早已仙逝的人。

  周遭宫人见此,心中不由泛出丝丝酸楚。

  太后娘娘祖籍巴蜀,自幼在茶花漫山腰的地方长大。入宫后,也曾思乡心切。只是她有先帝垂爱,圣旨着人不远千里,从川蜀之地为娘娘移植下雪色山茶。陛下以身躬亲,亲自为娘娘栽植茶花,细心呵护从不将之假手任何匠人。

  这殿窗下,山茶一簇簇鲜亮肥厚的绿枝,哪一丛不曾藏着先帝jīng魂?

  “按例晋个位分,葬了吧。”

  刘太后无力地摆摆手,寡淡下神色,显然不yù多言穆才人之事。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当年被她遣令去帝陵的这些女子,多少人chūn秋年少?多少人相姣貌美?只是没有人如她这般得盛宠眷顾。或许初入宫时,她们曾是一腔活泼烂漫,曾是一幅野心勃勃。然而最终,无子又无宠的帝妇,在先皇逝去后,只有苟延缁衣,残喘红尘。

  说不定,到头来,许身佛主才算她们这些人最好的归宿。

  杨太妃点点头,怅然回答:“已经这么安排下去了 。”

  太后合拢了凤眸,殿中一时寂寂无声。良久,太后娘娘才轻轻问道:“永定那里,李顺容近来身体可好?”

  “还好。”杨太妃未露诧异,曼声细语地说道,“除了入夏时候着了场风寒。我从太医院调拨了李院正的学生前去诊治,现下已经痊愈。只是jīng神还不甚丰济,伺候她的侍女说,她经常会望着皇宫所在方向发呆。”

  “那她在病中,可曾问过官家的事?”

  “从来不曾探听。”

  刘太后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极其浅淡的笑容,想来是满意李顺容的安守本分。

  “太后,还有一桩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太后娥眉轻弯,困惑诧异地看向座下女子,失笑道:“你我之间,有何事能不当讲?”

  淑太妃将袍袖轻轻翻抬,沉默片刻后,低声说道:“官家今年已有十六。到了该思虑立后之事的年纪。太后心中可有成算?”

  刘太后长睫半垂,凤眸眼底波光闪动,淡淡道:“是有几个备选之人,只是具体何人得选,还得是看官家他自己。”

  杨太妃笑了笑,并未质疑太后所言。

  “那这立后之前,太后娘娘可想过要给官家放几个教引宫女去承明殿?”

  刘太后眉头凝蹙,手撑着凤座,沉吟不语地望向杨太妃。

  杨太妃状似未觉,依旧不疾不徐地提醒说:“寻常百姓家里娶妻之前总会给自家公子放几个通房丫头在房中。官家这个倒无先例可循,所以,太后您看……”

  大宋从未有过少年天子当国,自然也无立后前纳教引宫女的前例。

  虽说身在皇位,如今的赵祯坐拥三千彩娥。可是上有母后严格规束,下有太妃有心防范。平日赵祯所见宫娃不论样貌如何,皆是端庄持正之人,绝无烟波媚行之辈。

  朝廷之中,更有忠良贤臣不时在赵祯身畔苦口婆心,谆谆告诫。言说天子至尊当敏而好学,亲贤远佞,一切应以国事为重。庙堂那班人对皇帝严防死守的架势丝毫不逊于后宫任何人,他们当真是唯恐幼主肖了先帝,随时提防着赵祯的年少热血,深怕他一旦通晓男女之事,便沉迷其中,疏于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