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师_作者:小伍(160)

2017-11-04 小伍 古代言情

  这是我第一次仔细打量仪元殿。雕龙金座高高在上,光明正大的匾额悬在半空,仿佛随时都会跌下来。烫金的大字如浮游在空中的小蛇,瑟瑟缩缩,扭扭捏捏。九扇镂雕云龙金屏轻飘飘地立着,仿佛一阵风便能将它chuī倒。四根盘龙柱扶摇直上,团团围住宝座,似一个颠扑不破的牢笼。周遭空旷,只零星立着几只天青釉香亭,像生锈的铜钉一般,将一个帝王牢牢钉死在命运的星盘上。原来天威之下,竟是这样孤独和黯淡。

  宫女端来两只绣墩,我和锦素在御书房外坐等。芳馨和琼芳等候在仪元殿外。御书房甚是安静,良久方听皇帝问道:“都想好了么?谁先答朕?”

  只听皇后柔声道:“这样的大事,去考问两个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哪里懂得作答?还是让他们多想一会儿吧。”

  皇帝笑道:“皇后慈母心肠,不过却是多虑了。太子是长兄,就太子先答吧。”

  高显朗声道:“是。依儿臣看,下策是毕力拒敌,各个击破。中策乃是如同当年汉孝宣和孝元皇帝一样,怀柔呼韩邪单于部而绝歼郅支单于,立威西域,以明‘犯我qiáng汉者,虽远必诛’[82]。”

  皇帝笑道:“已经‘虽远必诛’了,还是中策,当真口气不小!那上策又是什么?”

  高显道:“上策乃是如汉将军赵充国一般,聚歼一方而威服四方,令他族不战来降。”[83]

  皇帝大笑:“太子见解完备,甚合朕心。”

  高显道:“谢父皇。”

  只见锦素微微一笑,甚是满意。忽听皇帝又问道:“不知弘阳郡王有何高见?”

  高曜道:“皇兄见解高明,儿臣不及万一。儿臣附议。”

  只听茶盏当的一响,皇帝笑道:“弘阳郡王学会躲懒了,谁教你的?”

  我心中一凛,却听高曜的声音微微发颤:“皇兄所列上中下三策已然齐备,儿臣实在想不出,请父皇恕罪。”

  皇帝道:“不急,你再想想。”

  第三十三章 达观所举

  并非高曜“藏拙”,高显既“见解完备”,偏要高曜再说些新意来,着实是qiáng人所难。良久,方听高曜道:“儿臣以为,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比如汉将冯奉世[84]集西域诸国兵万五千人,一举攻下莎车国,不费大汉一兵一卒,此功尚在甘延寿与陈汤之上。更不用说大汉首任西域都护府郑吉[124]和后世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85]了。不战而攻城略地,此方是功业盖世、折冲万里之将。”

  沉默片刻,皇帝道:“说得好。还有呢?”

  高曜只得又道:“其实不但在对外用兵,附循蛮夷上可用此策。于国中的豪qiángjian猾,也是一样的道理。汉京兆尹赵广汉[86]做颍川太守时,郡中大姓豪吏,横行乡里,为祸一方,赵广汉令他们相互攻讦,家家结仇,一举jian党散落,风俗大改。”

  皇帝嘿的一声:“倘若朕给你一郡让你去治理,你就预备这样管么?”

  忽觉脑中一麻,高曜的声音愈发空冷:“儿臣不敢。赵广汉走后,韩延寿为颍川太守,发现郡中吏民相构,父子相讦,民多仇怨。于是延寿教以礼让,更化改俗,民方和睦亲爱。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87]。攘外用奇不用正,安内用正不用奇。安民之本在于宣化德教。若父皇给儿臣一郡治理,儿臣当学韩延寿,略取赵广汉,审时度势,缓缓而治。”

  沉默良久,皇帝方问道:“小小年纪竟懂这些,都是太傅教的?”

  高曜道:“儿臣闲来读书,不懂之处,全问朱女史。”

  心头一紧,周身一热复又一冷。只听皇帝道:“朱女史常常教你这些么?”

  高曜道:“朱女史并不常说这些,只是教儿臣写字作画之余,才将史书上的故事略说两句。”

  皇帝道:“很好。朕要好好褒赏她。”又问侍从,“朱大人和于大人来了么?”

  李演道:“朱大人和于大人都在书房外候旨。”

  皇帝道:“传。”李演躬身退出书房,我和锦素连忙站了起来。李演悄悄道:“二位大人的时运来了,圣上很高兴呢。请吧。”

  我和锦素进了御书房,立刻向帝后下拜行礼,伏地不起。皇帝道了平身,我和锦素方站起身来,垂目不语。袅袅茶香腾起细雾,皇帝端坐在书案之后,笑意隐约:“女巡于氏教导皇太子有功,皇后必得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