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配嫡女_作者:弥生凉(330)

  王真人似乎将温宥娘的话听进了耳里去,只抿着嘴角沉默不语。

  温宥娘见状又道:“这又何曾不是一条退路?”

  南宁与大隆,因谢氏的偏向,终归有一战,便是王氏偏居闽州,最终也少不得要在其中选一方的。

  只是大隆与南宁,不到最后谁又知晓胜负?

  jī蛋总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王真人不得不开口道:“大隆自太宗后,屡屡打压世家。便是行景之姐嫁入东宫又如何?”

  说是后路,皇家人素来忘恩负义,要太子妃的儿子坐不上皇帝的位置,对王氏而言,便算不得后路了。

  可要太子妃的儿子坐上皇帝之位,还得先太子坐上帝位。等太子坐上帝位后,谁又知太子不是下一个先帝?

  莫要说如今太子之位也不算稳固,要太子一系灭了,王氏谈何后路。

  王氏数年不管孟世子姐弟,也正是不喜皇族的手妄图通过他们姐弟将王氏拖进权势斗争里去。

  毕竟王氏在氏族中地位不低,而谢氏的惨训还历历在目。那时谢氏族中人才鼎盛,自是能逃过一劫。

  可王氏就不行了。

  王氏嫡出一脉,如今血脉也并不算多。其中惊才绝艳者虽不少,然而大多不理世事。要真参与进大隆权势中,又如何能得全身而退。

  温宥娘自然知晓王真人所说的顾虑,不说当今确实没有让太子继位之意,就算太子继位后又如何。

  氏族与皇权之争,便是坐上了那个位置,为了巩固皇权,也会继续打压氏族。即便王氏血脉坐上了那个位置,能保下的也不过一族的一时富贵。莫说太子妃不过王氏的外侄女,剩下的儿子能登帝位,连王氏又要远了一层。

  因此温宥娘所说的退路,对王氏而言,其实并无大用。

  温宥娘只得道:“有总比没得qiáng上些许。”

  王真人摇头,看向温宥娘的目光带着不悦,“若以权势相诱,温姑娘就错了。王氏得立于世间千年,靠的从不是权势。”

  温宥娘只暗自嘲讽,若非权势,王氏当年又非诸侯出身,又哪来如今地位?也不过是当初立于权势上较早,数十百代累积至今罢了。

  要说真正的氏族,孟世子所在的孟家,上千年前尚是诸侯,乃王族之后。不提权势,只提血脉,倒也真当得住一句地位尊崇。

  不过这些温宥娘也不会当着王真人的面说出来,毕竟王氏便是当初非王族后人,诸侯出身,然而累积千年下来数十位贤相的名声,也不是建国不过百来年的大隆王室可比。更莫说温宥娘所在的温家,更是不堪一提。

  这些话要由她嘴里说出来了,才是自己最大的笑话。

  “真人说得有理,只氏族清贵,却也不能不理俗务。如当今此次科举改制,当有大多庶族子弟入仕。朝廷走向,政令如何,也须得及时知晓。闵州地远,总比不得京城脚下的近。”温宥娘委婉道。

  王真人这才正视起温宥娘来,这份心机与视野,竟是与张氏天差地别,也不知是怎的养出来的。

  先是以血脉之qíng动人,后又以利诱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竟像是脑子里天生就装着这些一般。

  说来若有这样的女子为妻室,孟世子于王氏也并非全然无用。

  “行景在你眼中竟这般有用?能于朝堂中有立足之地?”王真人虽心里认同了温宥娘,然而却不信孟行景之能,在王氏得遇危机时能用。

  温宥娘笑着道:“晚辈能养出一个小三元,再教出一个朝臣又有何难?”

  孟世子的智商有没问题,自幼在东宫里养着,读书也当不少。如今瞧着无用,也不过是心思不曾用到正途之上。

  若那点子聪慧用正了,在朝堂立足又有何难处。又不是让他去当什么千古能臣在朝堂上翻云覆雨,以孟家的家世,只需有些许能耐就行。

  王真人听得温宥娘这话,直言断道:“狂妄!”

  温宥娘心安理得的受了,“晚辈不曾说笑。世子乃世家出身,不需如庶族子弟一般苦读诗书以求功名,兢兢业业片刻不怠以求高升。只中规中矩,不出大错,何难之有?况世子也非愚笨之人,不过生xing洒脱。若能收敛心xing得入仕途,自当如现在不同。”

  要说聪慧与否,如今京中大多纨绔并非蠢钝,亦不过是无事可做罢了。孟世子与那些手握军权的勋贵子弟不同,只要王氏不与孟氏亲近,当今就不会有多大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