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是开通明智,那也就不是徐妈妈一直以来认识的大太太了。
张氏这一病就是两天,朱慕贤从东潭回来,急急的赶回家,一进门就听说母亲已经到了而且还病了当时脸色就变了,急急的往院子里走差点被日日踩过的门坎给绊一跤。
书墨在后头跟着,忍不住想少爷着实是个很孝顺的人。
张氏这两天的病也不全是装的,她毕竟也不年轻了,一路上车船劳累,到了于江又很不适应,茶饭不思,无jīng打采的样子,的确不象是装病。再说这总卧在chuáng上,又不好好吃饭,就算是没病的人,那jīng神也好不起来。张氏这卧着卧着,还有真有些病恹恹的,躺在那儿半睡半醒间,听着外面急促的脚步声响起来。
也许是母子间的确有点感应,张氏忽然就醒了,撑着坐了起来,睁开眼往外看。
朱慕贤大步进了屋子。
屋里暗,他背对着光,张氏jīng神又不好,其实并没看清楚他的脸,可是她心里一下子就知道,这是她儿子,她疼爱的小儿子回来了。
朱慕贤一下子扑过来,半跪在chuáng前,喊了一声:“娘。”
张氏颤巍巍的伸出手,摸了下朱慕贤的脸,半晌才应了一声:“嗳……你回来了?”
朱慕贤自打离京之后,虽然中间回去过两次,但都没久待。张氏的样子,明显比过去苍老憔悴了,又没施脂粉,一脸病容。朱慕贤眼眶发热,握着张氏的手:“儿子不孝……”
张氏陡然间有了力气,把儿子的脸捧着,细细的打量。
长大了,也长高了。穿着一身簇新妁实,头上戴着书生巾,头巾还有碎玉缀角。
已经全然不是个孩子了,长成大人了——更不要说他还考过了府试,拿了头名案首。
朱慕贤就象一味灵药,一下子就医好了张氏的病。
范妈妈端茶进来的时候,张氏已经面色红润,眼睛更是闪闪发亮,病容是一扫而空,这几年都没见她这样jīng神焕发过了。
范妈妈把茶盏放下,给朱慕贤福身问安:“少爷好。”
“妈妈快别多礼。”朱慕贤身来回了半礼。范妈妈也是母亲身边得力的人了,做子女的礼应敬重:“这几年我不在家,娘身边儿多得妈妈照料服侍了。”
“唉,看少爷说的,到底是读书人。服侍太太本就是老奴的本分。倒是少爷,这几年没见,可长大成人了——太太白天黑夜里都在挂念你,不住口的念叨。二月里还特意为少爷去庙里求签问前程。老奴记得清楚,那可是根上上签哪。果然大吉大利,佛祖保佑,少爷这科就中了!”
张氏忙不迭点头:“可不是呢。那签上我记得,写的是句唐诗,解签的说又是什么大鹏,什么通达的,说是上上签。我当时给了他二两银子谢礼呢。范妈妈,等咱们回京了,你得提醒着我,再去庙里还愿啊,这庙里香火旺盛,果然也灵验啊。”
朱慕贤辛劳苦读,不过到了张氏这儿,功劳最大的成了佛祖菩萨了。朱慕贤倒不计较这功劳成果归谁的问题,他最关心的是张氏的安康。
“我听说母亲病了,可请了郎中看过?吃什么药?母亲现在觉得哪儿不舒服?”
范妈妈说:“太太是有些水土不服,一路上又累着了。说起来啊,我们下船那天,被一艘迎亲的喜船堵了半天没能上岸,上了岸才听说少爷就跟刚才那喜船走了,就这么当面错过了,要不然前三天就能见着了。”
朱慕贤也没想到就有这么不凑巧,可这时候通信不便,他原以为张氏还要过几天才能到。
张氏可见不得儿子自责:“我没事儿,就是没什么力气。可一见了你啊,我就什么病都没了。你同科又是同窗的好友成亲,那自然要去贺一贺,能帮忙的也要帮上一把。”曾经做了好些年官太太的张氏很明白,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个帮扶提携,现在这些同窗好友,将来都是官场上的助力关系。她固然想见儿子,可是更愿意儿子有远大前程。
朱慕贤还是不放心,一定要请个郎中来给张氏瞧瞧。张氏拗不过儿子—再说心里头也难免有几分欣慰。
儿子心里还是有她这个娘的,还同过去一样孝顺听话。
郎中是常来的,替张氏看过,又把了脉,摸着胡子说:“不打紧,多晒晒太阳,饮食清淡些,不乏的时候在院子里走动走动也就是了。”方子也没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