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母想了想,一拍手:“哎呀,你一说我也想起来了人。是老太太做寿的时候,咱们都在。来了个和尚喝水歇脚,老太太还让人给他拿了几个馒头。就是那个和尚说的。说四弟妹怀的这个孩子将来必是大富大贵的。”
这事儿四奶奶都快忘记了。当时人多,事儿也多,隔了这么多年了。当年好象是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四奶奶也没放在心上。难得这位二嫂还记得。
亲事一定下来,四奶奶就只为这一件事儿忙活了。给女儿的嫁妆那是早准备下的,打她才几岁的时候,四奶奶和李老太太都开始预备这件事。一应东西都是备好的,开了库房一样一样的取出来。打首饰打家具做衣裳,又林也象当时周榭一样,开始关起门来绣嫁妆了。
朱大太太给小儿子的聘礼也是预备了很多年了。朱老太太也更偏疼这个孙子,从自己的私房中掏出不少来添补。朱大太太一向腹诽婆婆在大房二房相争中总是偏心,可是现在她十分欢迎朱老太太继续偏心,越偏越好。
朱大太太一向算计jīng明,这聘礼预备得加倍丰厚。她可明白着呢。这聘礼给得再多,最后媳妇回来还得给带回来,一分都少不了。再说,这聘礼价值越高。那亲家的陪嫁也得相应的厚重,总不露了怯给比下去。相信李家明白这个礼儿——这出嫁的闺女嫁妆要是薄了,到婆家可是很难抬得起头来的。更何况又林嫁到朱家,本来就是高嫁了,那嫁妆还不得加倍的厚?
所以这娶媳妇是稳赚不赔的事儿,世人都说女儿是赔钱货,这话真是一点儿都没说错。养十几年。一朝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还得贴出去那么大笔钱财,不是赔钱货是什么?
朱家的聘礼丰厚,当然李家也是很有面子的事儿。这样的排场气派,不光是在于镇,就是杭州府的富户人家结亲,只怕也难有这么厚的聘礼。见的人无不称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男方有诚意啊。
四奶奶当然对聘礼是很满意的。四奶奶也不傻。给女儿预备下的嫁妆并不薄,她不担心什么。再说,这聘礼回头也归在嫁妆之中全给女儿带回去——虽然是朱家的东西又回到朱家去了。可是归属却变了,变成了又林的私房。婆家的人,包括她的丈夫,都不能对她的嫁妆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当然,又林的钱也花不到旁人身上,还是得花到她的丈夫孩子身上。可是这意义不一样,自己有钱,便不用处处看婆家脸色。将来朱家长辈去世,小辈们分了家,这些可都便宜不了旁人。这么一盘算。李家也很满意。
当然,这是长辈们的盘算。朱慕贤看了聘礼的单子之后,心中是十分不安的。旁的不说,礼单最开头一行,是一柄金嵌玉如意。
他还记得哥哥定亲的时候,聘礼似乎比上头要少许多。虽然当时他在这上头不用心。也只是糙糙看了一眼,但是大致印象是不会错的。如意是赤金的。
他是做弟弟的,按理说是不能越过他哥哥去。这聘礼的事qíng又不是一般的小事,在旁的事qíng上就算大哥不计较祖母偏疼他,可这件事不同。再说,就算大哥不介意,大嫂只怕也会心里有芥蒂。人心都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兄弟间更是如此,纵然亲厚,可是如果长辈总是处事不公,一碗水不能端平,那再好的qíng谊只怕也会离心。
这事儿朱大太太并不担心,她只说:“这事儿不用你cao心。你只管好生温习功课,等着当新郎倌儿就成了。那个如意,是老太太添上的,是她早年得的好物件,连你爹、你小叔成亲她都没舍得拿出来,这回给你用了,这是你祖母疼你。”
话是这样说,朱慕贤还是觉得此事不妥。他去和朱老爷子说了这事,朱老爷子也只是一笑,说无妨。
按宗法礼数,将来他们这一房继续家业的肯定是老大不会是朱慕贤。但是朱老太太的东西,她爱给谁,并不在这个规定范围之内。老太太心疼小孙子,觉得他将来在承继的事上不能如长兄一样,愿意贴补他一些,这谁都不能说什么。
既然长辈都这样决定,朱慕贤也无法再反对。说到底,祖母和母亲都是真心为他好。将来兄长那里如果有不平和责难的话,他一个人都担下来就是了。
下聘那天他一早就起了身,换了新做的一件衣裳,颜色鲜亮,jīng致华贵。这样的衣裳自从家里出了事之后,他就再没穿过。平时在书院里,大家都是穿青色、蓝色的布衫,或是棉绸、细绫布,穿丝缎的很少,他也是一样。现在一穿上这样的衣裳,倒觉得有点不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