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_作者:卫风(307)

2017-08-21 卫风

  万一真让他们得了手,想到四奶奶或是又林会有什么遭遇,李光沛就象掉进了冰窖里一样,明明日头还照在身上,他后背却一阵阵发寒。

  谁好好的过着日子。能想到旁人在背后用这种手段在算计你?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四奶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同样,胡妈妈也觉得,李心莲既然自己不走正道,又已经跟人跑了,这个人的威胁xing也就由此消除了,全心全意先应付太太和huáng嫂子才是正经。

  就连又林。也只是疑惑了一下——她无法想象李心莲那种xing子的人,怎么会和街上的混混恶棍搅和到一起去。她是爱慕虚荣,可不是自甘堕落的那种人。她想过更好的。被人艳羡的风光日子。又林知道,李心莲曾经向往她拥有的一切,优越的家境,受人敬重的父母,乃至于她所定下的亲事,她丰厚的嫁妆。

  当这种向往变成求不得的时候,变成嫉恨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谁能说自己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呢?

  起码在又林出嫁的那天,看到的李心莲……对又林来说就已经十分陌生了。

  她也不会想到那件差不多被她忘记的小事,会和李心莲有什么关系。

  当时磕的伤早好了,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那件事也快湮灭在记忆深处了。即使想起来。也是因为那时候正好见了朱慕贤。

  朱老太太正跟孙媳妇一处说话。因为收拾东西,有许多带不走的,就分送给亲戚邻里了。每个女人都有衣箱,里面装满了心爱和曾经心爱的衣裳。朱老太太也不例外。而且从那些衣裳的颜色、质地、式样来看,朱老太太年轻时必然十分爱俏,且xing格很是奔放。

  有一只箱子里装的衣裳。不是大红就是大紫,还有那种特别艳的绿。上头绣的花也是光彩夺目,不是富贵牡丹也是类似的纹样。

  朱老太太笑呵呵地说:“那会儿不懂什么是好衣裳,觉得料子贵,颜色亮,绣得好就是好了,就是有身份的人穿的了。后来让人笑话了几回才知道,这一看就是bào发户穿的。这些都一起做的,可不便宜,咬牙狠心做了,结果都没穿出去,又舍不得扔,就一直收箱子里。还得年年翻出来晒整,真是自找麻烦。”

  的确,穿又穿不着,扔了又白瞎了这么贵的料子,这种衣裳也不能拿去赏下人,于是就这么一年一年的压了下来。

  又林知道,朱老太太出身也不算高,后来乍然成了官太太,要和人应酬往来,必然不习惯,肯定吃过苦闹过笑话的。看她平时不小气,可也不奢糜,从来没有做了gān的要吃稀的,有了绫罗又要穿绸缎的那样的人。

  又林觉得她和这位太婆婆是很对脾气的。

  可是自己的婆婆……就不那么容易讨好了。又林做了投她所好的拿手菜讨好她,朱大太太也就不咸不淡的夸几句,过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又林知道她没那么容易讨好,也不灰心生气。反正来日方长,她又不是长媳,按现在俗例,朱大太太将来肯定是跟着大儿子过活,她只要大面上尽到个本份就行。

  长子长媳担的责任重,相对的,在家产承继上头,长子可以分到七到八成,其中包括祖宅、田地、还有其他产业。这时候不讲什么诸子均分,这也是为了家族延续。倘若诸子平分,下一代再平分,那分不了几代,一个颇有底蕴的大家族就要瓦解冰消了。

  这时代个人的力量太小,声音也太小,凝聚在一起才有力量。所以一姓的人往往聚族而居,田地也都连在一块儿。

  当然,人多了难免是非也多,比如李心莲那一家子。朱家的亲戚里头也有这样的人,又林也见过,有人趁着朱家办喜事,上门来打秋风的。坐下了就哭穷,昨天又林去大太太那儿的时候,还有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在那儿喋喋不休,说得那个惨哪,似乎家里眼见就揭不开锅了一样,大太太已经下了逐客令她还是当听不懂,就坐着不动。

  当着儿媳妇的面儿,大太太好不尴尬。又林很是识趣,权当什么都没听到,先避开了,过了一会儿才又过去。

  本来大太太找又林过去,是想敲打她一下。虽然是新婚夫妻,可也不能不为着丈夫的身体和前程着想,闺房之事也要有所节制。妇人当贞静自重,可不能有放dàngyín行。尤其是他们这样的人家,当主母的人要贤淑恭俭,才能服众。

  可是被那打秋风的穷亲戚那么一扰,大太太也没心思说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