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卢先生吃了早饭就到书房里闲坐,等着上课。
这卢公麟是个老儒,本以为张家这样的显宦,女公子上课,总要架上屏风。谁知连个遮拦也没有,就这么刺啦啦的抛头露面。心里知道,八成是觉得自己老迈,另一个是嫡亲的哥哥,张家以为无妨,但他自矜身份,竟是不好意思看人家小姐。昨日一句话也不曾问,还不知这女学生晚上回去怎么说来。
要说这张府的馆是极好的,学生出身显宦,执礼却甚是恭敬,文章也作的花团锦簇一般,昨日他看了时文,以他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见解,竟是无处可挑。这样的家世又不着急进学,正可以慢慢教导,显显浑身的本事。况且,府里的供应也极jīng细,旁的不论,房里烧炭任意取用,这几日外头滴水成冰,他那积年的老寒腿却不曾发作,只可惜因这女学生,不知能不能做久。
那女学生的案上收也没收,一摊书本胡乱垒在案上。信步走过去一看,具是昨日下午写的大字,只见那纸上的字迹匀净,虽未成体例,几个楷字却也写的如坐如立,有几分意思了。心下暗暗点头,又见写的都是些蒙童的浅显学问,忽然有了主意。
廷珑跟着廷玉一早进了书房,那卢先生就眼看着窗外说:“蒙学念到第几本啦?”
廷珑正打开《声律启蒙》打算自修,听见蒙学,以为是跟她说话,抬眼看那卢公又觉得不像,顺着他的眼神往外看,只有两颗枣树挂着几个孤零零的小枣引来几只麻雀在上面蹦跳。又看那卢师,捋着胡子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树,心中暗笑,恭敬答道:“学生刚认了几个字,正念到《声律启蒙》。”
卢师就道:“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只认得字不行,要通背下来才算是学会了。从今日起,就沉下心来用功,从头背起吧。”廷珑只好答应着。
那卢师却连背哪段也没说,就又全心全意的去调教廷玉去了。
廷珑琢磨琢磨,知道这就是放羊吃糙的意思了,仍拿出《声律启蒙》来默诵。
远方来客
教授廷珑就随意多了,只每隔几日布置下新课业,究竟完成与否也不考查。廷珑乐得逍遥,仍旧每日上午去旁听高等教程,中午回后宅吃了午饭歇中觉,下午再迤迤然去书房写一个时辰的大字,先生布置的课业倒也没落下。
年终岁末,家中人qíng来往繁琐,姚氏料理家务打点节礼就叫何氏在一边看着。
转了年,廷瓒在翰林院任编修就要满期,张英原本打算让他走由进士入翰林,由翰林而入内阁的路。廷瓒xing格内敛谨慎,又有张英照看,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但如今朝中形势不明,太子未立,党争倾轧愈甚,翰林院固然是清要之地,如今三年期满,必要散馆进各部主事,难免不为人拉拢或是打压,稍有不慎,就要泥足深陷。今上正值壮年,只要南边平定,第一要务怕就是要腾出手来收拾这一摊乱麻——考虑到这些张英决定让儿子外放到州县去历练,从县令做起,积累些地方上的实务经验,又可避开不测之祸。
姚氏心中不舍,一则为出京清苦,二则恐外面不太平,有个好歹。听老爷这样打算,半宿不曾合眼,想来想去,不肯耽搁瓒哥的前程,就每日里把何氏带在身边,细细教她人qíng来往上的讲究,待人接物上的规矩。何氏一一记在心里,为当家做准备。
这一日,张英下朝就在内书房里与廷瑞说话,原来,现管着皇家采买上人叫王福深,因拜了皇上身边最得宠信的大太监李德做师傅,巴结的好了,竟给他钻营了这么个肥差。他原先管着上用的器皿时就得了好大的名声,就是官窑里进上的器物,若不给他甜头也不许入等,说砸就砸了,人都称“王一刀”,盖因为心黑手狠,落在他手里定要大大的出血才行。此番廷瑞来部里销算旧账,支取下年的银子就落在他的手里,打听着这王福深生平又三大好——银子、宅子和戏子,就厚厚的送了礼,又在戏班子里赎了两个绝色的小旦送到他府上,再加上张英的面子,竟然痛痛快快就放了银子,还调了下年路引出来,解了铺子的大急,廷瑞就着急回去报喜。
忽听下人回报:“姚府二奶奶来了,太太叫请老爷过去。”
张英心知有事,起身到姚氏房里,见一个伺候的丫头婆子也没有,方氏正在东边椅上坐着和姚氏相对垂泪,身后立着个和廷玉年岁仿佛的孩子。见他进来,方氏忙忙起身敛容,用帕子沾了眼角。